407一箭三雕
第408章407一箭三雕
“工商業發展可以吸納流民,這個倒是善政,從工場作坊收稅,還有你是的在市舶司收取關稅,真能有這么多?百萬兩啊?”
裕王終于還是忍不住插嘴問道。
難怪裕王對開放市舶司能夠賺百萬兩銀子存疑,實在是和現在市舶司制度有關系。
現在的市舶司,其實是承襲的自唐朝開始以來的模式,且變化不大。
唐高宗顯慶六年,創設市舶使于廣州,總管海路邦交外貿,派專官充任,主要職責是向前來貿易的船舶進行管理,代表宮廷采購一定數量的舶來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抽分。
之后的宋、元乃至到現在的大明朝,大體也是這些職責,只是增加或者減少市舶港口。
當然,因為各朝政策的原因,職責也略有不同。
比如大明,因為實施海禁政策,只進行朝貢貿易,所以市舶司還承擔著迎接外國使臣,勘合真偽和禁止民間出海的職責。
或者說,古代的市舶司不僅承擔海關的職能,還承擔一部分外交職權,負責對海外使臣的迎來送往。
而在這其中,外交職能更重,而海關職能偏小,或者說因為市舶司官員私下的一些行為,導致大量本該收歸朝廷的關稅流失。
其實,這樣的事兒并不鮮見,各大鈔關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只不過因為每年繳納的關稅保持穩定,且還有朝中諸位大臣的維護,所以朝廷并未追究。
畢竟,有官身的人,又有哪家沒有家人或者認識的老鄉商人,或多或少都有借出名帖給人行方便的時候。
魏廣德也不敢把其中的貓膩說的太透,只能比較委婉的說道:“這其中的利益應該很大,否則何至于會引來倭寇。
海外之人,對我中華物產的喜歡超乎尋常,自唐朝起,南洋和波斯商人就絡繹不絕,他們愿意遠涉重洋而不懼其間的風險就可見一斑。
據說,我中華之物運到萬里之外,貨物價格可以漲數倍,所以我覺得,對于我大明出去的商品,征收相比于商品價格很高的關稅也是可以的。”
對于明朝的商品在這個時代的歐洲到底能賣多少錢這個問題,魏廣德當然是答不出來的,但是卻可以簡單作出一個判斷。
那就是,商人是無利不起早,既然他們遠涉萬里而來,那自然代表其中巨大的利益,那就是在扣除了采購成本和運輸費用及必要損耗后,這趟生意依舊有豐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