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1112整肅驛站
從張吉嘴里知道了紅薯藤的事兒,又看了俞大猷留下的書信,魏廣德也算是明白了,他應對明末小冰河的利器算是差不多收齊了。
是的,魏廣德并沒有因為知道有了紅薯藤就很激動,他已經過了最初那個時代。
其實就這些年,他以次輔身份還是能對大明各地農業生產比較了解的。
雖然南旱北澇的災情依舊,但和嘉靖年間南北災情交替出現還是好上許多。
最起碼,現在各地的老百姓雖然遭了災,但地里的產出還能勉強果腹,一年受災一年還能過的馬馬虎虎,所以日子還能過得下去。
只是到了崇禎朝那會兒,北方連年災害,才一舉把大明朝逼到了崩塌的邊緣。
加之國事處理不當,最終大明朝被敲響了喪鐘。
雖然現在大明朝官員都不怎么樣,可以說是從上到下貪腐成風,但勝在體制還算好。
是的,你沒看錯,大明朝的政治體制還是不錯的。
延續千年的小政府,除了對北方有巨大的軍事開支外,其實朝廷的財政支持也是有限的,還沒到把人往死里逼的程度。
特別是現在民間,朱元璋定下皇權不下鄉的制度存在,因為宗族林立,鄉下多是靠族老維持,都是血脈聯系,總不會把人往死里比。
雖然后世影視作品里多把民間疾苦的責任推到地方官“吏”和里長、甲長身上,但這些人其實更多的是把稅賦攤到外姓人頭上,對本家人還是不錯的。
即便偶有數典忘祖之輩,但是人真不算多。
至于那些外姓人,其實住在別人村里,在住下那一刻也是有心理準備的。
這也是大明朝能延續二百多年的原因,鄉下還算平靜,少有狗屁倒灶的事兒。
至于朱元璋為什么制定“皇權不下鄉”,說起來也是他受盡了貪官污吏的盤剝,所以才想出這個制度,讓鄉老維持農村的秩序,不讓官員把手伸下去。
其實從這條制度的誕生就說明,朱元璋從一開始就對大明官員們的操守是不信任的。
不過,更深層次的原因也和古代中國社會構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