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征程
元旦過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楊志強早早來到互助社新辦公室。玻璃門上“工友互助社“四個字在晨光中閃閃發亮,他掏出鑰匙時,手指被凍得有些發僵。深圳的冬天雖然不下雪,但濕冷的空氣依然刺骨。
推開門,暖氣撲面而來。林曉雯已經在了,正對著電腦噼里啪啦地打字,桌上放著一杯冒著熱氣的花茶。
“這么早?“楊志強搓著手走過去。
林曉雯頭也不抬:“昨晚張教授發郵件說,有個勞務派遣維權的全國性研討會邀請我們參加。“她轉過電腦屏幕,“在北京,下個月。“
楊志強瞪大眼睛:“全國性的?我們這種小機構也能去?“
“小機構?“林曉雯推了推眼鏡,嘴角上揚,“我們現在可是'勞務派遣維權實踐典型案例'。“
老趙推門進來,帶進一股寒氣。他手里拿著厚厚一疊文件:“好消息!勞動局準備把我們處理的幾個案子編成維權手冊!“
辦公室里頓時熱鬧起來。陸續到來的志愿者們圍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討論著這些好消息。楊志強站在人群中央,胸口涌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一年前,他們還是幾個為自身權益掙扎的普通工人;如今,他們的聲音正在被更多人聽到。
“別高興太早,“老趙拍拍手,“勞動局還給了個任務——要我們在春節前完成工業區勞務派遣用工狀況調研。“
辦公室里安靜下來。這個任務可不簡單,工業區有上百家企業,勞務派遣工數以萬計。
“我們人手不夠啊。“負責接待的小張愁眉苦臉地說。
楊志強沉思片刻:“找大學生志愿者幫忙怎么樣?張教授那邊應該能協調。“
林曉雯已經在電腦上調出聯系人列表:“我這就聯系。還可以發動工友中的積極分子,培訓他們做基礎數據收集。“
計劃很快成型:大學生負責企業走訪和問卷發放;互助社成員負責重點案例深度訪談;工友志愿者則協助聯系受訪對象。
“記住,“楊志強在分工會議上強調,“我們不是來找麻煩的,是幫助企業和工人建立更和諧的勞動關系。“
調研工作比預想的順利。令他們意外的是,不少企業HR對調研表現出了積極配合的態度。
“其實我們也頭疼勞務派遣公司的貓膩。“一家電子廠的人事經理坦言,“出了問題,工人找我們鬧,實際責任在派遣公司,最后兩頭不討好。“
調研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新趨勢: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嘗試“勞務外包“替代“勞務派遣“。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法律關系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