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西北王(上)
李勇所求者,卻是與府州的折家有關。說起來,這折家在后世聲名不顯,甚至哪怕是在當世,他們比起曹家的名聲也多有不如,但在西北那一塊,折家卻是根基深厚,這也使得他們成為在北宋
“聽調不聽宣”的特殊地位。宋太祖時,折家先輩折德扆主動投宋,得趙匡胤許諾,
“爾后子孫遂世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于是府谷設州218年,府州折氏七代十四人連任府州知州。
這其實也是有緣由的,因北宋并未統一西北,在這邊不僅有黨項,還有吐蕃、回鶻等族并立,宋廷與折家如此厚遇的一大原因,便是要靠著府州來作為西北防御的門戶。
而很顯然,折家在府州如頑石一般屹立不倒,也讓不思進取的大宋得以保全在西北這一塊立足的位置,否則的話西夏可能輕易就能長驅直入中原。
現任的府州知州事乃是折惟昌,他是北宋開國名將折御卿之子,在對黨項作戰中,他頗有佳績,對比于對西夏敗多勝少的宋軍來說,不管是折惟昌還是折家,都可以說是遮羞布了。
至于后來大宋到底是滅了西夏,那時候的西夏豈能和現在銳意進取的夏國相比?
其實做個對比看看就知道了,現在的宋軍起碼成守勢的時候,能夠和遼軍都斗個旗鼓相當,他們面對西夏的時候還是敗多勝少。
而后來遼國沒落了,結果那時候的大宋殲滅了西夏,居然還是打不過遼國,就知道相互間的消長有多厲害了。
而同樣的,能夠一次次阻攔、擊敗西夏的折家軍有多厲害,也是不必多言,這其中除了他們自身的能力,和折家立足于本地受到支持夠多也不無關系。
李勇找折家,自然是需要他們配合。在西北這一帶,宋廷的掌控力十分薄弱,不然也不會容許折家聽調不聽宣了。
而李勇和皇城司的人想要在這里有所行動,尤其是要掌握李繼遷那邊的行蹤才好計劃下手,那就絕對少不了折家的幫助。
當然,折家是否有養寇自重的想法,李勇覺得有這個可能。但如果真能夠一勞永逸,他們也未必會拒絕。
畢竟折家實實在在是為了對抗西夏付出了幾代人的生命,跟后來李成梁那種情況還是不能比的。
當然李勇并不會將希望全部放在他們的手上,他不做則已,既然要做,肯定也不會當真就只是來此行一趟刺殺這樣的笨辦法來終結,真正好用的其實還是合縱連橫,畢竟西北這一塊真正是應了池淺王八多,各方勢力交錯縱橫,異族之間也是相互制衡的關系。
歷史上李繼遷最后便是折損在吐蕃的手中,當然現在的吐蕃和唐朝時候的吐蕃肯定是不能比的,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事實上吐蕃現在比之夏國還是要強不少,只是在西北這一帶,吐蕃、黨項、回鶻相互混戰,形成一定的制衡,甚至邊上還有宋軍看著,所以誰也沒法獲得完全的勝利。
而李勇除了折家之外,第二個聯系的目標當然就是吐蕃,且這同樣需要折家在其中幫忙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