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回:拜匣
李蘇摔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小盒子,盒子不大,算起來也就成年男性一巴掌大小,四四方方,盒子表面雕刻著一些不同的花紋,看起來并不稀奇,盒身的木質(zhì)因為保養(yǎng)不到位的原因?qū)е滤行┌l(fā)黑。
“這是拜匣?”我看著地上的小木盒差異的問道。
李蘇看著我冷冷的說道:“果然是一元齋的少東家……沒想到這種東西都認(rèn)得?”
我自然聽得出李蘇話里話外的嘲諷之意,微微苦笑了一下后,并沒有搭理她這一句話茬,只是接著問道:“這東西……誰送來的?”
“誰送來的……難道你不知道嗎?”李蘇并沒有回答我的問題,而是反問我道:“這話應(yīng)該是我問你才對吧?我之前的確是動過一些手腳,可那也算事出有因,但你現(xiàn)在弄這一出戲又是什么意思?”
我的手原本已經(jīng)伸向了地下被丟在一旁的褲子,聽到李蘇的話,我便停住了自己的動作,轉(zhuǎn)頭看了李蘇一眼,淡淡的說道:“我弄出來的?你這話是什么意思?”
李蘇看著我說道:“什么意思……你看看那拜匣里面的東西不就知道了嗎?”
我苦笑了一下,然后說道:“你說的沒錯……無論是什么事情,打開看一看就立馬知曉了,別說還的確是這個道理!”
說完,我先是將褲子穿上,畢竟我臉皮雖然再厚,但在一個女人面前身無長物但那種感覺還是不太好。
穿上褲子之后,我伸手將地上的拜匣給撿了起來。
可能有人會問,什么是拜匣?注意,我這里可絕對不是為了湊字?jǐn)?shù),而是真的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所以沒辦法只能多說上兩句。
拜匣其實也叫做拜帖,而拜帖這種東西據(jù)我了解,送拜帖這個風(fēng)俗源自于漢代,那個時候還不叫做“拜帖”,而是稱之為“投名刺”,到了唐宋時就有人稱它為“門狀”,明清時謂之為“紅單”,請滅亡后的民國時期大家伙兒這才俗稱它為“拜帖”、“名帖”。
那么拜帖是干什么用的哪?
其實說白了,拜帖它就是替代主人去“拜訪”的一種工具。
關(guān)于這一點,資料當(dāng)中明確有顯示,清人趙翼在《陔馀叢考》卷三十“名帖”中說:“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后則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刺。”
到了清時,“拜帖”這種方式常常被人用作拜年。
所以,在那個時候由于是賀年居多,人們送的“名帖”大多數(shù)都是用紅紙書寫成,故被稱為“紅單帖”。
“紅單帖”上面寫上姓名送給親朋好友,以示祝賀。派人送的,稱“正帖”。把拜年帖子放在木匣子里送的,稱為“拜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