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天,一樓進賬一百五十八兩。 別小看這一百五十八兩,要知道這年代的購買水平不高,而且“文”才是普通百姓用慣了的貨幣單位。 一百五十八兩,相當于一百五十八萬枚銅板。 其中賣出的最多的就是糧食。 大米賣出了三萬斤。 粟米賣出了一萬斤。 糙米賣出了五萬斤。 其它的酒水和日常用品,也是進賬的大頭。 尤其是鹽和各種調味品。 阮錦寧這里的調味品十分豐富,許多都是這年代的人面有見過的。 比如耗油,調味鮮,松茸粉等等…… 這些東西價格不算便宜,一罐子耗油就要賣五十文。 沒辦法。 耗油對阮錦寧來說不是什么貴重的東興,可用來裝耗油的罐子卻很值錢。 這就相當于是用紫檀木的盒子裝了一根十分普通的銀簪。 典型的包裝比貨貴。 這些東西不便宜,普通的百姓大多望而卻步,倒是一些大戶人家的采買之人很感興趣。 不過因為不知道味道和用法,而遲遲沒有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