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論周平安的心理陰影面積(12400字)
陸嚴河扛票房這件事是怎么說起來的?
回想一下,好像就是從《三山》開始的。
那部電影,第一輪放映的時候,就賣了八千多萬,之后幾次重映,總票房已經過億。
雖然他只客串出演了十五分鐘,但是,當時整部電影都是圍繞陸嚴河那十五分鐘的表演來做了重點宣傳。
之后,《暮春》在國際獲獎和“天臺告白”的營銷活動之下,賣出6億多的票房。
《榮耀之路》開啟超長點映,其實就是參照北美的“小規模放映”,用“限制上映影院數”保上座率,從而保住排片,拉長宣傳戰線,用北美頒獎季的暴光來一點一點地收票房,最終長達五個多月的上映期,日票房最高也就是破千萬,最低的時候,每天幾萬元,但最終票房卻破了2億。
再之后,就是《情書》,《情書》也是因為找到了一個能夠引起社會共鳴的營銷點,再加上國際獲獎的噱頭,賣出了超過10億的票房。
實際上,陸嚴河“扛票房”這個名頭,更多的是來自他在文藝片領域的表現,而不是商業片。
而他這個名頭扛得這么瓷實,更是因為商業片賣座是應該的,文藝片賣座才是奇跡。陸嚴河卻能一直復制奇跡。
滿打滿算,《熱帶雨季》是陸嚴河的第四部文藝片。
靈河一直在宣傳營銷中強調,《熱帶雨季》是文藝片,票房不是第一目標,能夠拿幾千萬票房,就足以回本大賺,這樣的轟炸式宣傳下,很多人都形成了《熱帶雨季》進入國慶檔,確實只是想要“喝點湯”而已的印象。
可是,如果它又是一部《暮春》和《情書》那樣陰差陽錯踩準了社會性議題、掀起全民討論的電影呢?
現在有多少觀眾會因為看到陸嚴河,選擇相信他的品味,走進電影院去看一部電影?
這是誰都無法預測的。
因為陸嚴河的基礎盤,很難測量。
而就在《熱帶雨季》上映的前一天,電影打出了他們宣傳戰中的王炸——
導演黃天霖和電影中的母親秦淑蘭出現在了央臺的一檔訪談節目,聊起了馬來西亞華人們的“前世今生”。
當年先祖為什么會去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