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國際紅
“這位是美國綠谷電影公司的老板,施密特·勞利先生。”
在媒體見面會結束以后,湯姆·懷特帶著施密特·勞利跟《榮耀之路》的主創見面,把他介紹給陸嚴河他們。
雖然陸嚴河并沒有聽說過美國綠谷電影公司,但既然是湯姆·懷特介紹過來的,肯定不是什么皮包公司的。
大家互相聊了聊,交換了聯系方式。因為陸嚴河他們后面還有行程,所以,他們也只能簡單地聊了幾句,就匆匆離開了。
離開之后,符愷說:“我還以為那個施密特是對我們電影感興趣,要來談版權購買和發行的事呢。”
陸嚴河說:“他可能是有這個想法。”
“嗯?”符愷有些詫異,“怎么說?他全程都沒有提啊。”
陸嚴河:“他們這些片商,不會一上來就跟你談生意的,得跟我們壓價,所以第一次見面聊的時候,都不會表現出多強烈的興趣——除非這是一部早就很受關注、一看就很搶手的戲。”
符愷沒有在電影節賣片的經驗。
商永周又補充:“再一個,現在咱們這部電影只是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饋,媒體評價還沒有正式出來,片商這個時候會選擇觀望一下,等等媒體的評價。”
為什么影評人在華語電影中所起到的作用,一直不如歐美那邊?
原因有種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評論和態度,并沒有真正參與到電影的經濟產業鏈中。
從前網絡媒體沒有興起的時候,他們的態度就是大量觀眾能了解一部電影的有限渠道之一,所以,任何電影公司都不想得罪影評人,相反,還要極盡可能地跟他們搞好關系。
網絡媒體興起以后,他們影響力被大幅削弱,對一部電影的票房影響肉眼可見地減弱,可仍然還有電影節這樣的地方,保留著他們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媒體評分是電影節除了最終大獎歸屬之外,最重要的評價尺度。全世界的影迷都在等著媒體的評分,來調整自己對它們的期待。而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片商們,也無法等到想清楚了再做決定。
一部電影冒出來,爭搶的人很多,沒有誰給你一個月、兩個月去慢慢做決定到底要不要買。
這個時候,就非常倚重選片人的眼光,以及媒體評分。
對于《榮耀之路》能夠拿到怎樣的媒體評分,符愷也很緊張。
陸嚴河倒是在看完電影之后,就默默有了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