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金曲獎封神
金庸非常喜歡張華勛拍攝的動作電影里那種技擊的風格。
張華勛的武術打斗不同于后世動作片的任何一種。
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武術打斗是包含在民間傳奇色采和驚險懸疑的氣氛當中的,是一種實戰性的斗爭,而非展示。
在原時空,金庸給張華勛打了三次電話,希望張華勛可以導演《書劍恩仇錄》。
但張華勛那時候承受了太多的非議,不敢再碰此類題材,只能忍痛拒絕。
現在有了楊葉搞出的一系列事情為他保駕護航,承受的非議少了許多,又有汪洋力挺,他也就沒什么好擔心的了。
楊葉很快就安排他們和金庸見面,汪洋和張華勛對金庸的小說十分熟悉,幾人聊得非常投契。
由于書劍的篇幅太長,一部電影囊括不了,所以金庸的劇本將電影分成了上下兩部,分別是《江南書劍情》和《戈壁恩仇錄》。
這兩部電影在原時空是許鞍華導演的,拍得也就馬馬虎虎吧,雖然加起來也拿到了一千萬的港幣的票房。
許鞍華的風格并不適合拍武俠電影,因為武俠電影除了打斗要好看之外,故事更要流暢簡潔。
這一點是許鞍華比較薄弱的地方,或者說不是薄弱,而是她的關注點就不在這里。
如果把電影類比成文學體裁的話,有些導演的電影是一本精彩的小說,有些導演的電影是一首唯美的詩。
許鞍華與眾不同,她的電影就如同一篇散文。
她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展示的是某一個時期,某一個事件的橫截面。
這樣的電影看起來會非常的平淡,所以她的電影受眾面很窄。
就如同小說很多人愛看,喜歡用詩來裝逼的也不少,但是喜歡看散文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在提到角色選擇的時候,男主角陳家洛的飾演者,自然非李聯杰莫屬,因為這部戲就是為他開的。
雖然《劍雨》在香港本埠狂收1600萬港幣,但是香港的電影公司怕得罪臺灣,沒有人敢請李聯杰拍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