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章 崇禎的真正目的是發動內戰
在古代。
地主和士紳階級最喜歡的就是災年。
普通自耕農抵御自然災難的能力差,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度過災年。
能幫他們的首先就是地方官府。
但...
很多地方官員會想辦法隱瞞不報,甚至喪事喜辦,把災年說成豐年。
因為當時的人比較迷信。
認為天災是人禍造成的。
哪里出現了天災,就意味著那里的地方官治理有問題,追究起來地方官要負主要責任。
其實不僅官員如此,皇帝亦是如此。
以明英宗為例,正統四年京師一帶天災不斷。
明英宗為此下了罪已詔。
實際上。
有明一朝的罪已詔共有有二十七份。
數量最多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有六份罪已詔。
其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代宗朱祁鈺,他們各有五份。
英宗,世宗和神宗各有兩份。
惠帝,宣宗,憲宗,孝宗和武宗各有一份罪已詔。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官員不敢如實上報災情。
就算如實上報,開倉放糧也需要手續和時間。
災民根本等不及。
于是百姓們就只能求助于有存糧的地主和士紳。
面對主動找上門的災民,地主和士紳并不會像影視劇中一樣毆打驅趕災民。
相反的是。
他們會連夜開設粥場,賑濟災民。
他們每天只會供給災民少量的稀粥,吃飽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至于餓死。
當消息傳出,附近的災民會蜂擁而至。
這時侯地主和士紳才會露出真面目。
他們會勸說災民,讓他們用土地換取糧食。
災民不通意?
好!即日起停辦粥場。
災民們本就沒多少存糧,為了來這個粥場,所剩不多的糧食也在路上吃完了。
粥場一旦停辦,他們既沒有存糧果腹,也沒有足夠的糧食支撐他們去別的地方求生。
況且。
人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會喪失所有理智和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