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過河拆橋摘桃子
支新農是老司機了,豈有不懂于副省長的意思?
話都是反著說的,明著不讓你干什么,其實未必,就看你怎么揣測領導的意圖;于副省長既然是林水根的前岳父,關系又這么好,豈能會阻止林水根進步?
支新農心中便有數了:看來,自己給林水根搞到的五百萬的補貼,是有點少了,于副省長都說話了,那起碼要2000萬才行。
支新農不動聲色,在酒局上和林水根稱兄道弟,只談風月,心中卻是打定了主意:回去之后,便把其他地市的補貼縮減,給梧桐縣的林水根增加到2000萬;只有這樣,自己才對得起林水根,對得起于副省長。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桌上的氣氛看似和諧而熱烈,實則暗流涌動。
支新農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句寒暄,都藏著精妙的算計。
他深知,在這場權力的游戲中,每一個動作都需精準無誤,方能穩固自己的地位,同時討好于副省長的歡心。
回到單位之后,支新農立刻著手調整資金分配方案。
他深知,要從其他地市手中“挪”出這額外的1500萬,絕非易事。
這些地方官員個個精明強干,怎會輕易讓出自己的利益?但支新農自有他的辦法,他巧妙地利用政策解讀的模糊地帶,以及對各地項目實際效益的重新評估,巧妙地重新分配了資源。
與此同時,他也沒有忘記給林水根送去一個“驚喜”。
他親自起草了一份建議書,詳細說明了資金增加的原因,以及如何使用這筆資金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其效益,字里行間透露著對林水根的示好和巴結。
他知道,這樣的舉動不僅能讓林水根感受到自己的支持,更能進一步鞏固他們之間的利益聯盟;林水根心中也明白,自己欠下的這份人情,大了去了。
林水根回到縣里之后,第一時間便是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來成立這個中藥材的收購加工公司。
這個人既不能太陌生,又不能是自己很親近之人;否則便有損公肥私之嫌。
林水根隨即想到了蔡湘琴;她不是要成立一個投資公司嗎?陳淑紅書記成立的這個項目就不錯;這個項目操作得好,賺錢先不說,最起碼能帶動梧桐縣幾萬戶農民脫貧,步入小康,這是最大的好處。
這個項目想賺錢也不難,一個是要這個執行人不能太貪,見好就收才行。
只有懂得讓利的人,才能對得起種植中草藥的農民,種植戶才有積極性,才會有持續長久的發展,這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