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三國時期真正的勞模 前篇
“你們的冥幣用上了沒有?我們沒用上,估計這招不能再用了。”金廣愿皺著眉頭無奈地看向妙自如和周喜緣,眼中滿是遺憾。他原本以為這些冥幣會派上用場,但現在看來似乎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我們的也沒有用上,而且第三殿閻羅王也沒有阻攔我們,看來鬼皇奪走六道之門后,餓鬼道已經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或許,連十殿閻羅也對鬼皇的統治感到不滿,期望我們能將餓鬼道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妙自如分析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期待。
“如果十殿閻羅都這么想就好了。那樣的話,我們便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戰斗。”杜妙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表示贊同。他深知戰斗帶來的只有破壞與傷痛,若能和平解決問題,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三人繼續前行,前方的道路再次發生變化,竟又形成了一個三岔路口。而每條岔路的盡頭,分別矗立著閻羅第四殿、閻羅第五殿和閻羅第六殿。
“怎么又分成三個殿了,這是在玩跳方格嗎?”金廣愿忍不住抱怨起來。面對如此復雜的路況,他不禁感到有些無奈。原本就充滿艱險的旅程,如今更是增添了幾分變數,讓人無從選擇。
“三個就三個吧,你、我各進一個,自如學姐和周喜緣進一個,說不定不用動手就能過去。”杜妙德說道。話畢,他與其他三位鬼神對視一眼后便點了點頭,表示同意這個方案。
接著,四位鬼神便按照之前分配好的路線兵分三路,各自朝著一座閻羅殿疾馳而去,并準備一舉突破眼前的阻礙。
其中,金廣愿一馬當先,率先抵達了閻羅第四殿。可正當他抬起一只腳,準備邁入殿內時,卻驀地感到一股凌厲的刀風,如迅疾的閃電般從側面襲來!由于這一切發生得如此突然,且速度快如疾風,金廣愿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他只是憑借著本能,如驚弓之鳥般迅速向后閃身,并退出大殿。然而,即便如此,他還是慢了一步——就在他剛剛退出大殿的剎那,一口閃爍著寒光、鋒利無比的大刀,如猛虎下山般橫在了他的面前!而此刻,那把大刀的刀刃處,竟然還粘著一小撮屬于金廣愿自己的,如火焰般鮮艷的紅色頭發!
看著這一幕,金廣愿不由倒抽一口涼氣,心中暗自慶幸自己剛才退得及時,否則此時恐怕早已踏上黃泉路。與此同時,他的目光順著大刀望向其持有者,只見一名身材高大威猛、氣勢洶洶的閻羅王正步履蹣跚地從殿門的側面走出來。此人面容猶如惡鬼般猙獰,眉頭緊蹙,雙眼怒視,雙耳修長如兔耳,胡須濃密如鋼針;頭上戴著一頂方形冠冕,宛如一頂黑色的小山,身上穿著一件黑色長袍,仿佛一襲夜幕;他的左手放在膝蓋前方,手中緊緊握著一串念珠,念珠在他手中猶如靈動的小蛇,而右手則猶如鐵鉗一般牢牢地握住那柄差點要了金廣愿性命的大刀。
毫無疑問,這位威風凜凜的男子便是鎮守此地的第四殿閻羅王——五官王呂!
五官王呂,名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今江蘇省如皋市)人。三國時期孫權的托孤大臣、將領。
呂岱的人生軌跡猶如一條波瀾壯闊的長河,起初平靜而緩慢流淌,但隨后卻掀起驚濤駭浪。他降生于公元 161 年,與劉備同年誕生。年少時期,呂岱在家鄉廣陵郡擔任微不足道的公務員,僅僅是一名吏員,甚至難以稱得上官員。
然而,時代風云突變,黃巾起義如燎原烈火般蔓延開來。呂岱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廣陵已非久留之地,于是毅然決然地率領全家南遷,前往江東尋求庇護。這段避難之旅長達數年之久。
時光荏苒,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江東局勢風起云涌。素有“小霸王”之稱的孫策不幸遇刺身亡,年僅 19 歲的孫權接過兄長的遺志,成為江東新的主宰者。年輕的孫權雄心勃勃,著手招攬天下賢才,積極組建屬于自己的統治班底。
此時已經步入不惑之年的呂岱洞察時機,毫不猶豫地主動請纓拜見孫權。盡管最初并未受到特別重視,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孫權的任用,并被隨意指派了一個縣丞的職位。
孫權對于治國理政有著獨特的見解和理念。每次在任命完地方官員之后,他并不會就此放手不管,而是會選擇在一段時間過后親自前往各地視察工作進展情況。在視察過程中,孫權會當場向官員們提出各種問題,以此來檢驗他們的真實才干和能力水平。
在眾多官員當中,呂岱的表現尤為突出。面對孫權的現場提問,他思維敏捷、對答如流,充分展現出了自己卓越的才華和深厚的學識底蘊。孫權見狀甚喜,立刻決定將呂岱帶回身邊,并委以重任,讓其擔任自己的秘書(錄事)。
然而,沒過多久,孫權便再次將呂岱外放到余姚縣擔任縣長一職。原來,此時的余姚縣局勢動蕩不安,叛亂事件時有發生,治理難度極大。但呂岱并未因此而退縮,反而迎難而上。
抵達余姚縣后,呂岱深知要想平定叛亂,必須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于是,他迅速行動起來,積極收攏當地的青壯年男子,成功地組建起了一支規模達一千余人的軍隊。這支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緊急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