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門的前方(4K二合一)
「《關于田野的氣流與暖意》,文森特·范·寧,新歷894年5月。」
「鄉村、原野、樹叢、山巒…色彩熱情地旋轉,空氣中似流動著暖風。想象透過爐火、烈陽或酒精燈焰下的高溫氣體觀察前方的感覺,景象出現扭動,就如蕩漾的凸透鏡,這有些夸張,但你不得不承認它有助于銘記初夏的一瞬光影。此為印象主義的起源之作。」
「《村落的冬日印象》,皮沙羅·庫米耶,新歷912年12月。」
「筆觸是情緒,很重,很快。陽光的冷暖色對比中充滿中間調子的過渡,想象站于冬季陽光之下,總體體感是寒冷的空氣,但肌膚向陽處卻充滿熾熱與溫情...它捕捉了外光的飽滿,這很難在室內感受得到,或許我們應該多出去走走…」
每一幅畫作的右下區域,在某一視線合適高度處都有卡片上的一小段引言,這是范寧所作的導賞。
熟知藝術史發展規律的范寧心中明了,印象主義起源和流行的客觀原因,既有攝影技術對寫實主義的沖擊,也是因為工業潮流下的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
他們受到良好教育,接受新的人文與哲學思潮,有新的審美品味,有強烈的發聲欲望,也有可觀的收藏購買力。此前“暗示流”的小部分擁躉,他們中間就占了多數。
范寧導賞的最主要群體,就是針對的這一撥人。
他的導賞方式無疑是巧妙的,總體而言不予主觀評價,避免“人文底蘊深厚”、“色彩運用極美”、“線條富有沖擊”、”“構圖端莊穩定”這一類主觀性強又無法證明或證偽的措辭,也不談過于專業的東西。他先是客觀描述畫作上的重點內容,是什么特點就是什么特點,這無法夸大其詞,然后予以奇妙的想象提示,并以引發共鳴的私人感慨作開放式結尾。
此刻,不僅工業紳士和中產階級們感受到了這些光影與情緒的魅力,就連很多學院派的美術家都紛紛駐足、觀察、感受、思考。
是的,學院派,范寧在圣塔蘭堡的走訪安排中,照樣十分重視傾聽他們的想法,并充滿誠意地邀請了很多學院派畫家蒞臨指導。
很多人認為藝術史中的印象主義者是“懷才不遇”方,學院派則是盲目自大的“施以迫害”方,而后面印象主義的崛起,是狠狠地打了學院派的臉。
——這是一種扁平化的不客觀認知。
實際上,藍星上的印象主義畫家們一直都在積極策展、成立團體、拓展渠道、尋求媒體和收藏家的合作,爭取學院派的理解以及藝術投資市場的認可。而學院派每次對待印象派畫家的新作品展覽,都有在重新認真感受、理解和評價。
評價結果有“從負面到正面”的過渡過程,而且有時不那么平滑,但不是非黑即白的。
他們并非完全對立,而是動態變化的概念,前世印象主義的革新精神內核,是從以前古典到浪漫主義的突破中一路成長起來的。而他們對色彩的運用,也是建立在學院派漫長的研究凝練之上,建立在現實主義思潮與巴比松畫派對自然光線的探索基礎之上。
——辯證地去理解,浪漫主義風格中本就包含著印象主義思潮誕生的一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