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藝術冠名”新模式(4K二合一)
“印象主義?”
“印象...印象...”眾人咀嚼著這個單詞的詞根,眼神越發地亮起。
手夾女士香煙,一襲玫瑰色高腰裙的作曲家洛桑,這時長長地吐出一束煙霧:“范寧先生這個詞中對于‘瞬間感’的微妙隱喻,我實在是找不到更合適的代替品了!”
“絕妙。”在松節水桶中搗著一把畫筆的馬萊手中動作停下,“大家致力于打破美術或音樂的浪漫主義傳統語匯,作品中都具備強調戶外光線、色彩流動、氣味氛圍、一瞬情緒等創作要素的藝術共性...這個詞不僅是絕妙隱喻,而且并非憑空杜撰,它也是從大家已有的藝術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另外幾人點頭,的確,落選者沙龍中的畫家,多多少少命名過幾幅帶“印象”單詞的作品,音樂和詩歌領域也有此傾向。
維吉爾雙手抱胸思考道:“此前的‘暗示流’提法,在某些情景中過于直白露骨,某些情景又缺乏很鮮明的聯系,現今來看總歸是不太妥當。而‘印象主義音樂’、‘印象主義畫作’、‘印象主義風格’、‘印象主義者’...種種提法無疑都非常合適。”
很明顯,在之后的藝術活動中,他們都會宣稱自己是個“印象主義者”了...范寧含笑看著他們談論。嗯,只不過前世“印象主義”曾經剛提出來的時候是個貶義詞,德彪西、拉威爾等音樂家也沒有認為過自己是“印象主義者”...但顯然這里的藝術家們十分認同,如果一個新興名詞是由內而外自發產生的話,接受度就會高很多。
自己這也算是在類似的歷史時期,順勢推動了藝術發展的潮流吧,未來這一詞匯足以和“本格主義”、“浪漫主義”比肩。
“范寧先生,十分感謝您的指摘與提攜。”洛桑的棕色眼眸注視著范寧,“文森特先生的藝術作品曾是我精神上的引路者,或許現在我該用實際行動追隨您了。”
維吉爾則是開口道,“可否冒昧一問,您是否也是印象主義者呢?大家無疑更期待您在最后一場音樂會的下半場會參照哪副畫作,會寫出什么樣的作品。”
“我?”面對這個問題,范寧陷入了短暫的沉思。
任何藝術家,包括“新月”甚至“掌炬者”的存在,也或多或少地受一個特定時代的影響。
他們要么是將某個藝術風格高度總結、登峰造極至神性的層次;
要么是藝術生涯中有過幾種風格的轉變,集前者之大成又開后者之先河。
個體難以超越歷史,不管如何,他們身上總是有一個或幾個屬于時代的風格標簽。
更何況到了新歷9世紀之交,或藍星上19世紀之交,藝術流派的發展已不像是以前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從巴洛克到古典主義這樣“串糖葫蘆”的并列時間線了。
——在這個發生著劇烈變革的舊工業時代,“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現代主義”的藝術思潮演變,時間線上是疊置交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