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
第一百五十五章曾國荃金陵屠城(1)
慈禧太后接奏,亦喜,道:李鴻章至蘇,盡改舊制,更仿夷軍,抬槍換炮,殺將斬兵,攻城略地,無所不能;今又將外夷之洋槍隊裁撤,為國除一隱患,李臣鴻章,功高至巨。
恭親王奕忻道:李鴻章于蘇,左宗棠于浙,并駕齊驅,攻勢凜厲,東南半壁不日即定。扶酋陳得才,其眾數十萬,蔓延數百里,現已進至湖北黃安、麻城、蘄水一線;僧格林沁若不能擋,一月之內,賊必進抵金陵。西路陜甘之地,多公隆阿逝后,攻勢趨緩;宜應遣一得力大員督之。
慈禧太后道:僧格林沁,督軍十萬,并唐訓方萬余湘部,可抗扶酋烏合之眾。這陜西民亂,死傷甚巨,久剿不絕,何時根除?
奕忻道:陜甘之地,多民混聚,偶遇摩擦,即起星火,屬地官吏處置不當,遂成燎原之勢。同治元年五月初六,原江西巡撫張芾勸諭不成,被逆首任伍殺害于渭河沙灘。任酋大放厥詞,蠱惑眾生,傳帖殺戮,一月之內,十幾萬人,皆被戕害。勝保奉旨圍剿,敗多勝少;不以為恥,反恃前功而驕縱,復沾沾而自喜。多公隆阿入陜剿匪,兩載不到,既將陜亂平息;入甘前夕,多公疾攻周至城垣,孰料竟被流彈戕害。
慈禧太后嘆曰:官文、胡林翼二臣皆言多臣樸誠忠勇,智略冠軍,為眾所悅服。多臣逝后,陜甘戰(zhàn)事,遂即蹉跎。天妒英才,徒呼奈何?速傳諭旨,著增多臣太子太保,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入祀京師昭忠祠,立功地建專祠,謚號忠勇。多臣臨終前,疏薦副都統(tǒng)穆圖善;多臣知人善任,必無遺缺,著頒給穆圖善署理欽察大臣關防,與陜西巡撫劉蓉會辦陜事。
奕忻道:穆圖善、劉蓉資歷皆淺,恐無力節(jié)制雷正綰、曹克忠等。
慈禧太后道:無妨,且看穆圖善行軍布陣;節(jié)外如有生枝,都興阿、楊岳斌即可取而代之。同治元年,穆、雷、曹即附都興阿麾下。福建提督楊岳斌,轉戰(zhàn)千里,無往不勝,謀略過人,待金陵光復,粵逆平定,亦可赴西。
奕忻道:皇太后圣明,奴才佩服之至。可否即敕都興阿奔赴西北,以便未雨綢繆。
慈禧太后道:陜甘偏隅,刁民頑固,欲速不達;金陵光復,粵逆根除,大局方定,速傳諭旨:李鴻章所部兵勇攻城奪隘,所向有功,炮隊大為得力。現在金陵功在垂成,發(fā)捻蓄意東趨,遲恐制動全局,李鴻章豈能坐視?著即迅調勁旅數千及得力炮隊前赴金陵,會合曾國荃圍師,相機進取,速奏膚功。李鴻章如能親督各軍,與曾國荃會商機宜,剿辦尤宜得力。著該撫酌度情形,一面奏聞,一面迅速辦理。欽此。
李鴻章接旨,躊躇不決。
李鶴章道:這有何難!左季高圍攻湖州四十日,屢擊不克,折損甚巨,咨請我部水陸應援,援乎?
李鴻章道:上月左季高劾我越境搶功,今又低眉求援,是何道理?
李鶴章道:此一時彼一時也。
李鴻章道:也罷,便宜左季高一次。速傳吾令,郭松林、楊鼎勛、劉士奇、王永勝等,分率三十營兵勇,并李朝斌水師,分路推進,圍攻長興,徹底截斷湖州外援之路。
是日,李鴻章上疏曰:臣于攻克常州后,未敢遽議協(xié)剿金陵,一以臣部兵將苦戰(zhàn)經年,傷病疲乏,未得休養(yǎng),若遽令遠出,誠恐再衰三竭,無裨大局;一以曾國荃全軍兩年圍攻,一簣未竟,屢接來書,謂金陵所少者不在兵而在餉,現開地道十余處,約有數處,五六月間可成,如能及早轟開,自必無須協(xié)助。又疊準曾國藩咨緘,屬令派兵接防句容、東壩、溧水、高淳各處,又準左宗棠咨商撥兵進規(guī)長興以制湖州賊勢。臣因湖郡賊氛尚熾,實為蘇省切近之憂,應先派勁旅進規(guī)長興,協(xié)取湖郡,俟湖州克復,門戶穩(wěn)固,然后分兵會圖金陵,方無后顧之慮。
李鴻章疏罷,復又致書曾國藩:沅甫辛苦兩載,即將大功告成;雖有上諭,吾軍絕不進擊金陵。
曾國藩接書,嘆曰:愚弟薄面,賴李少荃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