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 桃花村5000畝油菜,都進入成熟期。 原本金燦燦的油菜花,此刻已經變成顆粒飽滿的油菜莢,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波光霞影。 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 一臺臺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將一顆顆油菜莢不斷“吞入”腹中,收割、角果脫殼等程序,一氣呵成。 桃花村的每臺大型收割機,都配備秸稈粉碎裝置。 機器收割的同時,秸稈被全部粉碎撒到地下,既減少污染,又提高土壤肥效。 油菜籽則從卸糧口,源源不斷的流入機器車廂。 滿載而歸后。 收獲的油菜籽,倒進路邊等候的貨車斗里,再運至曬糧場進行晾曬、籽皮分離等操作。 黑油油的油菜籽。 蘊含著農民對豐收的向往。 …… 某處農田里。 村長李東、副村長蕭望川、村委委員陳寧等一行人,正在視察油菜籽收割情況。 放眼望去,油菜莢顆粒爆滿,分外喜人。 陳寧從旁介紹道:“村長,人工收割油菜時,會出現農田留茬較高、秸稈多等現象,導致收獲后必須大面積秸稈焚燒現象,嚴重污染大氣環境。 而我們有裝載秸稈粉碎裝置的大型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