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東北新攻略
而步兵行軍,只攜帶武器和干糧的話,常行軍能夠保持每小時八到十里,日行程能夠達到六十到八十里。
按照明軍現在的訓練標準,不考慮自然條件和山川險阻的話,是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
關鍵是明軍現在已經拋棄了盔甲,這既是與世界軍隊接軌,也是火器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在李岳的估算中,就算日行程保持在五十里,也是前幾天的行軍。在接近到一二百里后,可以視情況進行急行軍或強行軍。
急行軍的速度是時速十五至二十里,一晝夜要連續行軍十二個小時以上;強行軍則要達到日行百里以上。
其實,這還不是歷史上步兵行軍的極限速度。在后世,志愿軍就把步兵夜行軍一百三十里的速度硬生生提升到了一百八十里。
當然,從古代到近現代,各個時期的部隊急行軍的速度各有不同,這和當時的士兵素質,以及戰爭方式和戰場形勢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
“要渡過圖們江,道路也不會好走,應該是步兵更加合適。而且,比騎兵的消耗要少,準備的時間也能大大縮短。”
李岳反復思索,愈發堅定了自己的分析判斷。
現在開始布置準備,李岳認為在五六月份便能發動突擊。這已經比原來計劃的,從吉林船廠出發,要早上一兩個月。
主要是糧食物資的運輸和囤積,由朝鮮來解決,比這邊要方便快捷很多。
畢竟,有鴨綠江和圖們江水運,會寧又不是荒無人煙,籌集和運輸糧草的成本會大大降低。
“正好,招降韃虜殘余,來往談判的時間也要一兩個月。如果招降失敗,便馬上布署準備,五六月份展開突擊,入冬前怎么也能解決戰事。”
李岳的謀劃更加深入細致,突襲成功,只要占領寧古塔,便可通知吉林船廠的軍隊,向寧古塔運輸糧草物資。
如果冬季前不能徹底解決韃虜,寧古塔留五六千精兵,糧草物資也足以支撐到來年雪融路通。
而且,依靠著犀利的火器,明軍的防御將變得堅不可摧。一兩千人的堅固據點,就能抵擋數倍韃虜的進攻。
“雖然從吉林船廠到寧古塔的距離很遠,但建立起驛站,整修大路后,千里運糧的代價雖大,卻也不是不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