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道喜
楊秀才領著四個孩子去了參加院試,凌老先生自告奮勇的攬下了學堂代課一職。
凌顯給幾個孩子輔導了一段時間功課后,倒是把從前念書考舉的勁頭找了回來,對教書育人也有了不小的熱情。
所以,學堂的課程沒有因為楊秀才出了遠門就停止了,凌顯在摸索中磕磕碰碰的把夫子一職擔任起來。
孩子們對新上任的夫子都熟悉,憑著凌顯在望林村積累的聲望,他很快融入了學堂的氛圍里。
而且,珍珠說過,辦學堂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所有的孩子去走舉業,而是為了普及啟蒙教育,增長孩子們的知識見地,培養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為他們將來要走的路做一種鋪墊。
凌顯剛聽到胡家小姑娘說這些的時候,有一種錯愕的感覺,這和他從小接受的教育理念顯然是不同的。
他是寒門出身,從小家境平凡,一家人省吃儉用供著他念書上學,凌顯自知家人對他殷切的期盼,所以讀書非常的刻苦認真,這才有了后來的成就。
當時,如果不是為了出人頭地,他也許不會那么奮發圖強,亦不會成為朝廷的官員之一。
小姑娘笑著對他解說,世上有千千萬萬條道路,并非只有考舉做官才是正道,別的行業也需要知識作為基礎。
能考上童生秀才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多數孩子以后還是要走別的道路,進入學堂學習能為他們將來要走的路,增加一定的見識與觀點。
凌顯頗以為然,與他同期念書的學生,只有他一人熬到了最后的殿試。
很多考生被阻在了鄉試與會試的門檻上。
不過,雖然他熬過了殿試,卻沒有強硬的后臺支撐,官途一直不暢,最后還被連累判了流放,他的下場怕是同期中最悲慘的一個了吧。
很多沒有走上仕途的同期,日子過得比他好多了。
流放地的艱險,早已磨平了他的棱角,凌家最后只剩他與孫子兩人,能看著孫兒成家,開枝散葉傳宗接代,他就算立馬閉眼也甘心了。
他感嘆這些的時候,卻感受到了珍珠瞟來的眼神里,帶著的不以為然。
她說:“您才六十,離期頤百年還遠著呢,想看曾孫都可以,不要動不動把閉眼掛在嘴邊。”
凌顯楞然后,是一陣通透酣暢的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