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去諸
長子蘇支走了過來,道:“爺爺(父親的意思)何須如此?唐人殘暴不堪,我族乃草原上的雄鷹,豈能被長久役使、虐待?唐人的幽州將帥,視我族和契丹酋豪為奴仆,動輒鞭打、欺辱。每每出兵,都要大肆征發,死傷眾多。災荒年間,非但不賑濟,反而還不斷課稅,征丁征牛羊,這樣的朝廷,捧著他作甚?”
確實,從太宗晚年開始,一直到高宗朝,無論是對突厥用兵,還是征伐高句麗,奚、契丹諸部都要出兵、出馬、出牛羊。若不多還罷了,可戰爭實在過于頻繁,部落人丁死傷慘重,不滿不斷累積。但這時候懾于大唐兵威,還不敢反叛。
到了武后年間,管理不善的問題大大凸顯。別說邊地將帥了,就是一個刺史,都把奚、契丹酋長看做奴仆,肆意羞辱,有時候還當著眾人面鞭打。契丹遭災,部落大饑,酋長跑到營州請求賑濟,營州都督趙文翙根本不管,把人轟出去了,最終釀成了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的叛亂。
“那時候該反。”去諸轉過頭來,道:“正所謂官逼民反,平時不斷征兵打仗,繳納貢賦,遭災了卻不賑濟,這是沒把咱們當人。”
“但大唐武宗會昌年間失策了。”去諸嘆道:“回鶻滅亡,咱們庇護其余黨,依然沿用回鶻官印,契丹卻乞求大唐賜官印,得‘奉國契丹之印’。這是一大失策,恨啊!”
蘇支也了解那段往事,聞言默然。
回鶻烏介可汗寇邊,被振武軍大破,損失慘重,一度逃到奚人牧地避風頭。唐廷聞之,令奚人交出烏介可汗,奚人拒絕,并且將其殘部安置在部落內。
宣宗大中元年(847),幽州節度使張仲武征討奚人,“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京師。”
代價是慘痛的。
大大小小的酋豪三百人被割了鼻子、耳朵,帳篷被燒,牛羊被搶,五百車財貨被人拉走,幾乎完全是羞辱,聲勢于是大衰。契丹趁機發展,實力后來居上,超過了奚族六部。
大唐實力強大,振武軍、天德軍聯合起來就能擊敗五萬回鶻騎兵,幽州鎮能肆意踐踏奚族六部,更別說當時實力還不如奚的契丹了。這么強大,他們想恨都恨不起來,沒必要自尋煩惱報仇什么的。
但近在遲尺的契丹趁機崛起,卻讓奚人陷入了巨大的災難之中。
契丹人趁奚族六部被大唐突襲,損失慘重,奚王哲里被廢,內部動蕩的有利時機,大肆征討。遙輦巴剌可汗擊敗奚族六部,俘“部曲之半”。
這還沒完,契丹的攻勢從沒間斷過。到了遙輦痕德堇可汗時期,撒剌(耶律億之父)、釋魯(耶律億叔父)連續四年抄掠奚、室韋諸部,“皆役服之”。
奚族六部實力愈發衰弱,現在基本都是契丹附庸,為其征戰提供兵員、糧草、器械、戰馬——是的,奚人也種地,主要種糜子。
“爺爺,要不咱們想辦法找個靠山吧?”蘇支說道:“趁著現在諸部還沒完全被契丹控制,咱們西遷,擇一強主投靠。雖說唐人要征兵,要征牛羊糧食,但契丹人也征啊。契丹苛暴,諸部苦不堪言,唐人再殘暴,也不過就如此了。”
“投靠誰呢?”去諸問道,帶有幾分考校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