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川縣衙,縣令看著手里的飛鴿傳書,沉默許久。 蔡留洋和周游達差不多,都是當地出名的才子,年紀輕輕便中了進士。 兩人祖上都有人做過官,而且都不是大官。 其實嚴格來說,蔡留洋比周游達更慘。 他年紀比周游達大十幾歲,中了舉人之后,又考中了進士。 在封建時期,讀書人是稀缺資源。 秀才在十里八鄉都能算得上一號人物。 舉人更是少之又少。 考中舉人,便是等于有了做官的“入場券”。 至于進士,那更了不得。 雖然舉人和進士只差一個級別,但是難考程度和差距卻天差地別。 朝廷每三年舉行一次會考,每次整個大康才錄取兩百多名進士。 其競爭激烈程度,至少相當于金鋒前世地級市的高考狀元。 每一個都是天之驕子。 在大康立國初期,考中進士,最差勁的當年也能做個縣令。 一些出類拔萃的,甚至當年就能當上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