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 可能回不去!
……
可能在水上呆久了,韓渝不太喜歡熱鬧,更喜歡安靜。
但今晚沒參加拉歌并非不喜歡太熱鬧,而是既要做撤回的準備,也要做有可能再次爆發洪水的準備。
別看來了荊州這么多天,搶護了那么多處險情,但都跟“救火隊員”似的,一直疲于奔命,只知道組織力量跟著向導去搶護,不知道荊江兩岸的具體情況,有時候甚至連東南西北都搞不清楚。
最了解這邊情況的席工來了,韓渝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一吃完晚飯就請席工給分隊長以上干部好好講講。
作為陵海預備役營的高級專家,席工不能只享受專家待遇不干事,不但一口答應了,而且講的很認真。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這是多年以來在長江防洪中形成的共識。可荊江為什么險,究竟險在那里呢?”
席工放下粉筆,指指剛在黑板上手繪的水域圖:“首先,要從荊江的地理位置說起。荊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磯,長約347公里,其中以藕池口為界,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
荊江兩岸地形呈南高北低,南岸由于多年洪水分流、泥沙淤積,地勢較北岸高出數米。北岸大部分地區歷史上曾是云夢澤解體后形成的一塊河網交叉、湖泊眾多的沖擊性平原,地勢低洼,汛期洪水位大大高于堤內地面。
一旦潰口,荊北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將會被淹,甚至直接威脅到漢武。為抵御肆虐的洪水,自公元345年以來,經1600多年歷朝歷代不斷修筑,在北岸最險要的荊州棗林崗至簡利城南,建成了如今長約182公里的荊江大堤。
荊江大堤給江漢平原筑起了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直接保護著荊江以北、漢江以南的荊州市、陵江縣、簡利縣、鴻湖市、江潛市、桃仙市、漢川部分平原湖區以及漢武市江北地區以內的1100萬畝耕地、1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
之前一直以為國家和省、市三級在水利建設上有點厚此薄彼,江北大堤修的比較好,安公這邊的堤防標準遠不如江北,原來江北的荊江大堤如此重要。
眾人反應過來,紛紛用筆記錄。
“其次,荊江河道的泄洪能力有限。現在的荊江大堤只有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即便啟用荊江分洪工程也只有大約二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席工深吸口氣,再次指指黑板:“荊江河段的最大安全泄洪量,這個泄洪量包含荊南四口分流之后的泄洪量,約為60000立方米每秒。根據860多年以來的歷史洪水調查,上游昌宜洪峰流量大于80000立方米每秒發生過8次。
其中大于90000立方米每秒就發生過5次,尤其是1860年和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洪峰流量分別高達100000立方米每秒和105000立方米每秒。1870年長江上游洪水還與清江洪水相遇,導致枝城洪峰流量居然高達110000立方米每秒,可見上游巨大的洪水來量與荊江河道的安全泄洪量差距有多大。”
孫有義原來是工程專家,現在也成了半個防汛專家,舉手問:“席工,荊南四口是哪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