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
在兩處攔截戰場上,赤扈丟下近兩萬具騎兵尸體。
而為了將赤扈騎兵阻攔在前軍本陣之外,靖勝軍、驍勝軍、天雄軍及諸路州府兵馬戰死者也超過兩萬人;選鋒軍左右鎮傷亡也極慘烈,折損近半。
相比較而言,從正面進攻泰和、擊潰八萬降附漢軍的前軍主力,傷亡才僅有萬余。
從汝陰北翼以及泰和敵營東北翼對赤扈主力騎兵進行攔截,作戰最激烈時,雙方將卒幾乎都徹底混雜在一起,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要帶著侍衛兵馬沖鋒陷陣,參與激烈的博殺,傷亡也極其慘烈。
老將解忠、最早桐柏山匪亂期間就追隨徐懷的大將、天雄軍第四鎮統制韓奇,以及朔州漢將、天雄軍第一鎮副統制、陳子簫依為左膀右臂的韓路榮,還有荊湖北路部署司武吏出身、靖勝軍第二鎮副統制陳肅都不幸戰死于沙場之上。
這一仗單純從傷亡人數上看,只能算是慘勝;甚至自建繼帝登基襄陽以來,還沒有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有如此之多的高級將領在戰場上殞落。
后續徐懷除了下令前軍主力進駐泰和城清剿殘敵外,僅從焦陂、泉河的圍城兵馬里,調出一萬精銳、一萬諸路州府兵搭乘水軍戰船連夜溯流而上,經潁水直接穿插到陳州治宛丘附近伺機而動。
選鋒軍、天雄軍、靖勝軍及驍勝軍諸部或就地進駐泰和大營,或撤回獐子溝大營、汝陰城休整,徐懷中止諸路兵馬攜勝沿潁水北岸直接往沈丘、項城等地挺進的原定作戰方案,甚至放棄選鋒軍騎兵往許州北部腹地迂回穿插,截斷許昌三萬敵軍北逃通道的設想。
然而從發起潁州會戰的戰略目的看,此戰依舊是赤扈南侵以來最為輝煌的一次大捷,也是徹底決定河淮乃至整個中原戰局的關鍵性大捷。
在重創六七萬京西漢軍主力、將京西漢軍殘部繼續圍困于焦陂、泉河兩城之外,此戰進一步毀滅性的打擊了鎮南宗王府所轄的八萬降附漢軍。
潁州會戰迄今為止,幾乎全殲鎮南宗王府除河洛漢軍曹師雄所部、許州漢軍之外的其他主要降附漢軍的主力,對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的嫡系騎兵部隊,即兩府鎮戍軍兵馬也予以重創。
赤扈二王兀魯烈與屠哥,經燕云南下,席卷中原之初,以赤扈本族精銳以及從漠南、漠北諸部征募的色目騎兵為嫡系,總兵力約十二萬眾。
幾經征戰,傷病折損加上老卒歸鄉,而兩府席卷中原之后又主要依賴漢軍作戰、治理地方,后續僅從草原諸部補充少量的新卒——在這次潁州會戰之前,兩府所轄的鎮戍軍騎兵已經下降到八萬余眾。
即便算上隨孟和等將于燕薊歸降的契丹及諸蕃騎兵,兩府在整個中原地區所轄騎兵部隊也就十萬眾出頭一點。
兩府此次在戰場遺棄的騎兵尸體就高達兩萬具,可以料想其受重創及致殘的騎兵人數,應該不會低于此數。
這也意味著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在從草原征募新的精銳騎兵過來之前,其在中原戰場之上能驅之征戰的騎兵規模已經大幅縮減到六萬人左右。
雖說平燕宗王府西進增援的八萬漢軍兵馬,及時逃往蒙城等地,沒有參戰,還保存了實力,但此仗過后,至少在河淮地區,大越已經徹底占據軍事上的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