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
當然了,能確認高峻陽及高氏這樣的態度,靜憚宗王府一方面可以將更多的兵馬集中到關陜地區,通過子午道及武關道,加強對東川路及京襄路淅川地區的攻勢,一方面也可以加快對吐蕃諸部的征服,盡早應對退據邛崍山西麓的契丹殘部的威脅,甚至進一步通過京襄在邛崍山南麓修造的通道殺入川蜀南部地區,徹底降服高峻陽及其背后的高氏。
靜憚宗王府同樣遣使前往東川路,卻被顧繼遷拒之門外,沒有受到理會,這也不令人意外。
徐懷早年率部守戍朔州、西山時,就與顧氏來往密切,不僅最初率部經顧氏所據的府州南逃時得到顧氏的幫助,率部千里突襲太原時,顧氏也是直接參與者。
赤扈掃平黨項后,顧氏一度想堅守秦嶺北麓的藍田等地,保住北出秦嶺、進攻關陜的橋頭堡,顧氏當時曾請求京襄助守商洛一線,卻被京襄拒絕,令雙方的關系有所冷淡。不過,隨后赤扈在中路發動更大規模的攻勢,證明了京襄對局勢的判斷更為精準。
這次南朝還都襄陽,東川路制置安撫使顧繼遷特地提前數天親自趕到襄陽恭迎紹隆帝還都,之后還著其族弟顧繼朗留在襄陽任職,這都表明顧氏未必會服膺于京襄,但短時間內沒有謀求從南朝割據出去的野心。
平燕宗王府遣使前往越州聯絡葛伯奕,也被拒之門外。
葛氏不比高氏,他們在浙東立足未穩,“逃京事變”剛剛過去,余波還未消呢,他們哪里敢叫京襄抓住通敵把柄?
卻是韓時良在楚州的反應,最令人費思量。
一方面韓時良將嫡系精銳兵馬都收攏回楚州城及附近地區,另一方面平燕宗王府兩次遣使,都叫韓時良割下頭顱懸于楚州城門之上。
當然,韓時良其部僅三萬眾,又沒有水軍,雖然不能無視,但就目前而言也談不上舉足輕重;畢竟平燕宗王府在徐、泗以東也備以四五萬兵馬,守御淮河下游北岸地區。
真正決定未來走勢的,還是在淮河中上游及秦嶺東麓伏牛山等地的爭奪。
自南朝遷都襄陽之后,仲長卿沒有一天不在等待京襄率先渡淮發起攻勢,這兩三個月他茶不思飯不香、提心吊膽、心緒不寧。
仲長卿以為京襄會趕在靜憚宗王府兵馬部署調整完成之前,趁其西線還不用承受多大軍事壓力之前,就率先發兵強攻淮川、下蔡等城,卻不想京襄竟然拖到秋糧完全收割完成的九月底,才正式發動渡淮戰役。
不過真等到京襄大舉發動渡淮作戰的這一天,仲長卿卻是釋然了。
他心緒平靜的看著滔滔淮河上舟揖如林,心緒平靜的看著戰船甲板上所站著的密密麻麻的甲卒,心緒平靜的聽著低沉而急促的號角聲在耳畔吹響,他就想看看京襄是足夠自信,以為這個冬季靜憚宗王府能調十萬精銳兵馬增援河淮也無所畏懼,還是說南朝內部確實是拖到這時才安定下來,令京襄才敢舉兵北上?
這個冬季,鎮南鎮王府、平燕宗王府從種種蛛絲馬跡,也早就料到南朝一旦發動渡淮作戰,前期攻伐重點一定是淮川、下蔡。
下蔡與壽春隔淮相望,下蔡城正對面著東淝河口,西臨焦崗湖,南朝兵馬一定要奪得下蔡,壽春周邊的形勢才算完成,才能更好的兼顧淮河下游濠州、泗州以及上游霍邱、固始等地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