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
程倫英也能看到敵軍在渡馬溪以西,建起一座座塢堡營寨,中間用柵墻、長壕相接。
“曹師雄不敢將所有的兵馬都壓上來,與我決一死戰,但仗著兵力上的優勢,在庇山、渡馬溪以西大規模修建寨壘,意圖以優勢兵力,牽制我軍,將我軍拖垮。與此同時,岳海樓年后也沒有將兵馬撤回潁水以北,不僅重新占據臨潁殘城,還沿蜈蚣河及潁水故道兩岸,修建大量的寨壘,”
徐懷親自給程倫英以及負責統領南陽增援兵馬的孔周、劉武恭介紹楚山目前在西線所面臨的局勢,
“河洛、京西有可能會在兩條防線常備八到十萬左右的兵馬,迫使楚山在整個西線,以襄城、召陵、庇山為中心,部署五六萬守軍不敢懈怠——現在就指望淮南能有一個稍為令人滿意的結果……”
目前楚山在西線部署兩萬精銳戰兵、三萬州兵,倘若將東線包括進來,楚山總計動員八萬人馬駐守諸多營壘、城寨之中。
建繼帝到襄陽登基即位,作為當時極少數略知兵事的士臣,程倫英硬著頭皮執掌南陽府軍的日常軍務。
三四年過去,程倫英雖然沒有機會指揮千軍萬馬征戰沙場,卻也差不多將錯綜復雜的日常軍務摸透——
他當然清楚,楚山僅轄五十余萬軍民,卻要維持八萬常備兵馬,是何等艱巨、是何等的難以想象,震驚問道:“朝中每年僅輸入三百萬貫錢糧,楚山糧秣何以維系?”
楚山以往常備維持三萬精銳戰兵、一萬州兵,程倫英都覺得朝廷每年僅額外給予三百萬貫錢糧的補給,都相當捉襟見肘了。
此時楚山要多維持一倍常備兵馬,不僅意味著囤墾耕作之事大受影響,多出來的一倍兵馬,除了每年要多消耗上百萬石糧食多,兵服、兵甲、軍械、駐營、兵餉開銷都將大增。
短時間內敵軍或許不會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敵我雙方幾乎是緊貼著構建防線,日常磨擦以及小規模的戰斗,則注定要比以往頻繁得多。
這也意味著日常傷亡將激增,也意味著傷病救治及將卒撫恤的開銷,將遠高于以往。
“現在朝廷上下都非常的艱難,但又不能說因為艱難,就將摞下挑子不干事了。非常之時,當用非常手段,有些事情還要請程郎當理解,”
徐懷淡淡說道,
“我知道現在朝野指責我們的聲音很多,痛恨楚山壞了很多規矩,但我們要厘清先帝立下諸多規矩,其根本目的是什么。難道不是為了天下長冶久安、大越不受侵侮,黎庶百姓安居樂業,難道單純是為立規矩而立規矩?此時山河殘破,虜兵肆虐踐踏屠戮,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當舊的規矩不能扭轉這一局面,就必須重新梳理哪些規矩需要維持下去,哪些規矩需要適時進行改變。我們所做的一切,無數將卒前赴后繼、為之浴血奮戰,不是為了驅逐胡虜、收復中原,使天下重新步入長治久安的正軌嗎?在這個根本前提,還有什么陳規陋矩是不能破除、更改的?本與末,我們不能再倒置了,此時還固守舊規,不是舍本求末嗎?”
“……”程倫英神色一凜,朝徐懷長揖道,“我這些年任仕地方,隨波逐流、庸碌無為,心思也困頓疲乏,茫然不知出路何在,今日得徐侯賜教,眼前豁然開朗……”
諸事不能拘泥于舊規,一切都要圍繞當前最緊迫、最重要的事情,抓住最主要的矛盾,因時因勢,因變應變的制定最適宜的新政新策進行實施,在徐懷看來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