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軍都寨
軍都寨有兩座寨門,一座東向,供官員兵卒進出,也是正而八經的城門形制,券石磚砌,寬僅一丈余,十分狹窄。
不過,為方便大群馬匹早出晚歸,方便大量的草料運入,面朝御馬湖南岸槐樹岡方向的西門則要寬敞多了——七八丈寬的寨門也是由數段木柵門構成。
軍都寨作為較為純粹的養馬地,并沒有多作防御上的考慮;守軍心知西寨柵門乃是薄弱點,倉促間也只能將寨中的雜木制作拒馬、鹿角堆填到柵門之后。
楚山甲卒及突騎主要部署在槐樹岡東坡,防范云州騎趁亂突襲過來,并不急于參與進攻對軍都寨。
申時又有兩隊義軍從汴梁趕來會合,總計一千五百名義軍將卒士氣大振,又裝備上新繳獲的兵甲,借著云梯等簡陋戰械,對軍都寨低矮的寨墻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軍都寨內的料場、兵舍燃起熊熊大火,部分馬舍打開來,數以百計的戰馬受驚在寨中奔走,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軍都寨最多時容納兩萬多匹馬圈養,占地要比一般的縣城大得多,甚至不在州城之下。
雄州軍守兵僅五百余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將周二十里的寨墻守得滴水不漏。
被驅趕上寨墻參加防守的役卒,兵甲都不齊全,人心慌亂之余也沒有幾人真心想著幫雄州軍守住軍都寨。
混亂發生之后,早就潛入軍都寨的內線聯同賀枕等歸義武將第一時間控制住西南角的一段寨墻,配合兩百義軍將卒登上寨墻,附近的廂軍役卒很快紛紛倒戈,一隊雄州軍沖過來想要奪回這段寨墻的控制,卻很快就被擊潰、四散逃走。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徐懷對軍都寨守軍并沒有趕盡殺絕之意,特地留下東寨墻及寨門不圍;進攻軍都寨也是圍繞另三面寨墻進行。
天黑之后,見云州騎始終不敢從側后對槐樹岡發起進攻,而汴梁方向始終沒有援軍出現,守將楊青山最終放棄頑抗,率領百余殘軍以及一批戰馬從東面奪門逃出軍都寨。
義軍將卒最先進入軍都寨滅火、平息混亂——也是虧得才剛剛入秋,軍都寨內儲存的草料不多,大火在子時之前最終撲滅。
不過,還是有大批的戰馬死于煙薰火灼及混亂的踩踐之中。
再加上楊青山從東寨門逃走,有數百匹馬匹跟隨著從東門驚走,最終清點下來,軍都寨總計繳獲兩千五百余匹良馬,但也足夠用了。
此次集結的義軍人馬雖然眾多,有一萬余眾,但能駕御戰馬者極少。
而義軍倘若不撤往楚山,攜帶大量迥異于尋常駝馬、耕用馬的戰馬,想回到河淮諸州縣繼續潛伏,也極為不利。
這批戰馬最主要的,還是用來裝備侍衛親兵營,使分散潛伏到鄢陵、尉氏的兩千多侍衛新兵營將卒恢復騎兵編制——這也是突襲汴梁最為關鍵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