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
這也是朱沆所說的“見敵憂懼、敵去思功”。
作為最為堅定的主戰派,特別是二十萬軍民堅守太原大半年,始終能守住底線不投敵,甚至拒絕奉旨獻城,徐懷不能說不支持解太原之圍。
然而所有的跡象都表明,諸部兵馬“迫切”去解太原之圍,注定是大越在軍事上即將再次遭受的一次慘烈潰敗,很可能大越在黃河以北的軍事反抗潛力會被徹底的摧毀,從而致使汴梁的陷落勢難避免。
看清楚這些,徐懷才真正認清楚,什么叫歷史的軌跡不可扭轉。
他能反對去解太原之圍嗎?又或者說他個人的反對有意義嗎?
“敵近心懼、敵去思功,如此惶惶,怎謀大計?”景王趙湍聽朱沆提及月前幾次廷議,竟然連議和派都迫切想解除太原之圍后再議和戰,也是相當的震驚。
此時的景王,已不是半年前剛出汴梁遇敵之時,在眾人輔佐下統領守陵軍守鞏縣、渡河北上,他對天下形勢、攻守和戰以及大越朝野的真實情況有真正的認識與思考。
倘若說朝野一心、諸軍將卒都能齊心協力與虜兵作戰,大越在鄭州、汴梁、澤州、魏州以及蔡州、宋州總計集結有四五十萬兵馬,先重新在河東、河北中部地區建立有效的防御,并最終解去太原之圍,是能做到的。
問題是這一切前提根本就不存在,而赤扈人目前的部署,就等著大越兵馬倉促去解太原之圍。
錢尚端、鄧珪、張辛等人了解到朝中形勢最新的微妙變化之后,神色也都凝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