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
歷朝歷代都會做《文選》,比較知名的就是南梁朝太子蕭統的《昭明文選》。
《景泰文選》里挑選的散文,題材廣泛、代表性強、語言簡潔易明,篇幅短小精髓,言辭優美,非常適合在讀完了俗字表之后,對文言文的入門使用。
朱祁鈺對這個《景泰文選》的排版和選取的古文,都是頗為滿意的,但是在卷十二明文之中,丘濬選用了一篇《豫讓論》。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真正的忠臣烈士應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具有改治遠見,敢于犯顏直諫,防患未然;
而不應計較個人恩怨,或在禍患發生之后,憑血氣之勇,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
據實說理,剖析透徹,文章層層深入,邏輯極強,甚至符合大明當下公私分明的政治正確。
唯一的問題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方孝孺。
就是那個在文皇帝靖難入南京時候逃跑,又被文皇帝給抓到砍了全家的方孝孺。
方孝孺的文章是沒問題的,學問是極好的,但唯獨是說到做不到,他在《豫讓論》里怎么批判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在建文四年,他就是怎么做的。
朱祁鈺最后還是劃掉了方孝孺的這篇文章。
大明的翰林海了去了,找一篇替代的雄文易如反掌,沒必要在一鍋好肉里面,摻雜這么一粒老鼠屎。
在去掉《豫讓論》后,景泰文選,就可以作為《俗字表》的進階教材,進行大規模的印刷了。
朱祁鈺則是給景泰文選配圖,一來,是表達皇帝對教育的重視。
二來則是為了移風易俗,為了刨走進了死胡同的酸腐儒學的根兒。
景泰文選,不僅僅收錄了儒家經典,還有諸子百家的經典,比如震耳發聵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莊子·胠篋》。
哪個儒學士想要把這些大規模刊印的教材收回焚毀,就得掂量下這上面皇帝陛下的丹青墨寶。
是夜,朱祁鈺收到了來自康國的一封奏疏,王復寫的奏疏,送到了京師,而后飛鴿傳書送到了朱祁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