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為本書盟主!)
海商可不是什么善與之輩,他們在海上百無禁忌,名為商實為匪,如此日久,到時候,倭患又起。
“再有五年時間,再議此事吧?!敝炱钼曊J真考慮之后,依舊不肯聽從李賓言的想法。
正因為有人不老老實實的當商賈,在海上劫道,朱祁鈺才不肯下這道禁令。
再給大明五年的時間,至少得有上千艘的戰(zhàn)座船,有數(shù)百艘的寶船之后,再討論這個問題才合適。
歸根到底,還是船太少了。
李賓言認真的琢磨了下,才開口說道:“陛下英明。”
他理解了陛下的想法,即便是海商們不那么忠誠,但是陛下還是把他們當成大明的人。
“朕知道你和李賢都深受勢要豪右之迫害,對他們恨之入骨,朕可以理解,可是朕以為,他們在沒有入罪之前,是大明人。”朱祁鈺說的是法學的基本屬性,審慎。
大明律有云:強盜及萬惡訪犯,新犯死罪,皆三推六問,情真罪當,始上長枷監(jiān)候。
司法審慎,是中原王朝自周始至今的一種重要的人文精神。
《尚書》曰: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
如果犯了錯,不應該由為上者主觀的認定有罪,而是審問、查找證據(jù),反復查補之后,確實有罪,才應該處罰。
這是司法審慎的基本態(tài)度。
即便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候,法家追求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用法治國,一切一斷于法的世界。
但是法家依舊反對有罪推定。
法家的思想集中在了法、勢、術、刑、罰、賞、利、公、私、耕、戰(zhàn)等內(nèi)容上,但是無論從哪一點看,法家的任何人都不支持任何的有罪推定。
死刑,也在唐朝之后形成了完善的三復奏的流程,就是為了防止不可挽回的司法悲劇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