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天寒地凍,來往不便
朱祁鈺手里翻著一本書,是坊刻本的《水滸傳》,而這本坊刻本,是由坊刻印的,在京師頗受歡迎。
這坊刻版《水滸傳》版面較為寬大,字大如錢,多用趙體行格疏朗,黑口雙魚尾,刻有句讀,紙墨俱佳。
這是大學士陳循送來的,他站在旁邊等著陛下的訓示。
“為何坊刻百姓讀物有這么多俗字,朕的奏疏里全是生僻字??”朱祁鈺眉頭一皺,發現事情并不簡單。
之乎者也,引經據典,還得斷句,生僻字還很多。
朱祁鈺點頭說道:“傳下去,以后公文加句讀,能用俗字就用俗字,省得朕理解錯了,誤了事。”
大明皇帝喜歡用俗文俗字下詔,那是從太祖爺傳下來的傳統,雖然正統年間已經不那么干了,但是陛下要求,并不超脫皇明祖訓的禮法。
“這書印的不錯啊,我大明的坊刻原來如此厲害啊。不錯,這個陳靖吉,辦這個汝安詩社非常不錯。”朱祁鈺翻看了第一卷,連連點頭,比經廠本還要好很多。
印刷精美歸精美,但是校勘不精,常有脫誤,為時人詬病不已。
“建陽、建甌坊刻極盛,書坊林立,余氏、劉氏、熊氏、鄭氏、楊氏、陳氏、虞氏等均為刻書世家,代代相傳,運營興隆。”
這是天下的文功武治啊。
可惜,自宣德九年停止了海貿之后,這民間坊刻,是一天一不如一天了。
文治武功赫赫的大明朝,居然在陳循活著的時候,有種日落西山,垂垂老矣的暮氣,讓陳循這個大學士,焦慮至極。
汝安詩社筆正陳靖吉,更是虎林雙桂堂的堂首,這刊印之事,做的自然極好。
雖然朱祁鈺知道冬牲導致的葉宗留揭竿而起,礦工導致的鄧茂七忍無可忍,是社會矛盾的結果。
“陛下,這《水滸傳》按制是不能印的。”陳循看著這聊天越聊越遠,趕忙將陛下的思緒拽了回來。
陳循俯首說道:“正統七年,上皇下旨,凡遇此等書籍,即令焚毀,有印賣及藏習者,問罪如律。至今已七年有余,但禁而不止,屢屢有刻印之人。”
朱祁鈺看著陳循,皺著眉頭說道:“正統七年還弄過禁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