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
李賓言看著懊惱無比的徐承宗只感覺有趣的很。
魏國公徐承宗與兩浙鹽商商總費亦,是大明財經事務的一個縮影,同樣,也是大明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蛻變的特質之一。
洪熙元年,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登基的那一年,御史龐尚鵬上奏,請求革罷糧長, 以里長收糧,十年一審。
自洪武年間確定的官收官解正賦納解制度,再次轉變成了民收官解。
李賓言親眼看到過大明的基層制度的敗壞。
第一次基層制度的敗壞,是衛(wèi)所制的全面敗壞;第二次的基層制度敗壞,則是糧長制敗壞,大明朝廷從洪武年間起,徹底失去了對基層的管理和控制。
權力出現(xiàn)真空,一定會有人填補。
糧長革罷之后,一百一十戶挑選十戶富裕之家為里長輪換,基層的權力被牢牢的把控在地方縉紳手中。
大明基層制度的崩潰,地方縉紳把控權力,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在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大明的小農經濟似乎走入了循環(huán)之中,自耕農越來越少,佃戶越來越多,百姓愈加辛苦耕種, 卻收獲寥寥, 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驟逢災年, 便是賣兒賣女。
而得勢之家的佃戶叢仆、遠親舊朋,富者愈富, 田畝連綿萬頃, 絲竹盈耳,往來皆為勢家, 而這一個個勢家,成為了一個個的節(jié)點,人脈就像是蛛網(wǎng)上的蛛絲一樣,將大明編制成了一張巨大的蛛網(wǎng)。
這些先富起來的大明“勢家”以及仆從,掌控著巨大的社會財富與權力,即占據(jù)分配地位的資產階級。
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歷程中,占得先機、拔得頭籌、先富起來、占據(jù)分配地位的資產階級,就有了如虎添翼的機會。
這就是大明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蛻變的特質之一:首先致富者,總是伴隨著權力的力量。
這是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也是大明小農經濟到商品經濟蛻變之中的巨大考驗。
而眼前的魏國公徐承宗和兩浙商總費亦應,就是權財寄生的典型例子,李賓言曾經專門研究過他們倆兒,當然不是李賓言有大病研究兩個男人,而是研究他們的權財寄生關系是如何出現(xiàn),又是如何發(fā)展壯大。
“這個該死的家伙!”徐承宗仍然在罵罵咧咧,但是已經于事無補。
李賓言看著徐承宗,笑著問道:“你的確應該害怕,你覺得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被陛下剁了腦袋當蹴鞠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