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斷章取義也,小道耳
朱祁鈺和胡濙漫步在了大明朝陽門外的街頭,因為一些忌諱的原因,朱祁鈺并沒有走到河邊,只是遠(yuǎn)遠(yuǎn)張望著通惠河上,那一長排的旗桿。
幾乎所有的旗桿都變得光禿禿起來,雖然通州的知縣和順天府的官員,想盡了辦法,但是最終,都沒有辦法把黑眚的尸體,風(fēng)吹日曬的保存這么久,現(xiàn)在只剩下了繩索。
但是沒人敢說,旗桿無用,請陛下撤回去。
那不是跟陛下說,把他自己個掛上去嗎?
那些旗桿就那樣筆挺的指著天空,那是朱祁鈺登基前的一道監(jiān)國詔。
“今天不是要和尼古勞茲談到很晚嗎?為何過來尋咱來了?”朱祁鈺又走了幾步,在一個八角亭前的石凳坐了下來,這是一處英烈祠。
英烈祠外加了一個秋千,英烈祠內(nèi)有花,有瓜果,有祭品。
胡濙將自己和尼古勞茲的討論說的很詳細(xì),他對于東、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報以同情。
羅馬已經(jīng)壽終正寢了。
再往西一些的那個神圣羅馬帝國和羅馬沒多少關(guān)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焙鷿蹩偨Y(jié)性的說道:“一個族群,在明確的知曉另外一個族群,剛剛應(yīng)對了一場滅國之災(zāi),如何調(diào)整自身的應(yīng)對措施,以確保群體利益不受損?”
“這種應(yīng)對措施是否存在錯誤?”
“如果存在錯誤,那么這個群體是否意識到這種錯誤?”
“這是大明大思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胡濙拋開了種族、政體、文化等等差異,來討論大明的人丁政策,是朱祁鈺完全沒料到的。
沒想到胡濙有一天會拋開事實不談。
朱祁鈺眉頭緊皺的說道:“據(jù)朕了解,大明,或者說中原王朝從來都沒有這種人口自我衰亡的困擾?!?br/>
“事實上,無論是東漢末年的大亂,還是宋亡之后的沉浮,都沒有這種自絕生路的時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