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
大明宮里養著一群太監,他們一生的使命就是打算盤,幫著朱棣算自己下西洋到底賺了多少錢,隸屬于內承運庫。
石景廠的規模遠超于前。
朱祁鈺對石景廠是有著極大的期許的。
朱祁鈺笑著說道:“朕打算讓這些打算盤的太監,聯合戶部的度支部,把這些個賬都算的明明白白。”
“宋朝的時候,有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這三司合稱三司,別號計省,設有三司使一人,位亞執政,人稱計相,和陛下所說的就很像了,尤其是鹽鐵酒礬專營的宋朝,計相可是極忙的。”
比如這鹽鐵茶酒礬大宋全都是專營,生產多少,如何調配,都是朝廷說了算,但是大明完全不是。
唯一辦得還有點樣子的開中鹽法,召商輸糧而與之鹽,洪武三年起開始實行,運送到大同入米一石等于太原入米一石三斗等于淮鹽一小引。
“計省好啊。”朱祁鈺不住的點頭,這就是歷史時間長的好處,朱祁鈺但凡是說的一個點子,立刻就在歷史上出現了。
朱祁鈺問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兩淮鹽引今年如何了?”
“大鹽引?”朱祁鈺奇怪的問道。
正統十四年,僅僅華亭、上海兩縣,朝廷就超發了六十三萬大鹽引,價值大約為一百二十六萬大同米。
大明收鹽,并非官營鹽場,而是起課。
就是用二十五畝地的賦稅和此丁的其他徭役,來換鹽。
興安翻開了戶部度支部的奏疏俯首說道:“陛下,這賬,算不清楚。”
在華亭縣的縣令的奏疏里,就有一條奇聞,鹽商開中赴邊納糧后,拿到了鹽引,卻無法在鹽場兌現,只好苦守鹽場,祖孫三代,不得者比比皆是。
怎么會欠呢?欠在哪里?大明年產食鹽到底有多少?為何會超發鹽引?現在的鹽到底是誰在生產?
沒人知道大明到底發行了多少鹽引,也沒有人知道朝廷欠了多少鹽引出去。
大明財政自建立之初,就處于一種可持續的崩潰的狀態,支出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少,比如之前屯田子粒,乃是軍屯的糧賦稅,在正統十四年,只有四百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