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既要又要的道長困境
大明在財稅這塊實在是廢物中的廢物。
如果說是社會總是螺旋上升的,生產力在不斷的提高,兩宋搞的天怒人怨,從宋真宗開始,兩宋歲入六千多萬貫,大明一年正賦折銀后不足兩千萬兩白銀。
社會螺旋上升,而大明的財政收入斷崖式下跌。
而韃清朝末年因為諸多原因,比如清查關稅、對內劇烈朘剝、搞土藥經濟等等,從光緒十一年到宣統三年,財政收入從八千萬兩飆升到了兩億九千萬兩,將近三億兩白銀。
這就是韃清在最后幾年的恐怖稅收能力,在頂著巨額助軍旅之費的戰爭賠款中,進行了洋務運動、興建了北洋水師,還給老妖婆修了個院子。
韃清用最后的時光,體現了什么叫封建帝制的落后和對百姓的殘酷朘剝。
韃清滅亡,直接原因是小站練兵把自己直接練沒了,袁世凱舉著刀讓清廷遜位,而溥儀成為了最后一位遜帝。
而根本原因很多,朱祁鈺認為其中絕對有一個原因是先天絕癥——無法彌合的旗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
因為天平天國運動,漢人的軍事實力和財政能力得到了巨幅提升,引起了旗貴人的高度警惕。
旗貴人在太平天國之后,設立了財政局,收回了各省的財權,禁止地方借外債和任何外資在地方的投資,而旗貴人自己在外大量發行國債,出售礦山鐵路資產、出售洋務運動官辦廠股份等等。
而后旗貴人以建立新軍為由,大規模解散了各地不符合新標的漢人綠營,比如平定了太平天國的淮軍,從近二十萬人銳減到了一百零五營,五萬人。
說是要君主立憲,旗貴人搞了一個全旗人內閣,漢臣比例,比之之前歷代韃清的軍機處還要低,乾隆看了都要直呼亡國。
在韃清朝崩解的那一天,遍地都是軍閥,是因為旗貴人在不當人這件事上,確實不是人了。
相比較之下,大明弄錢的辦法就顯得有些寒酸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最典型的就是嘉靖皇帝用嚴嵩,最后就搞成了想要銀子就要用嚴嵩,但是用嚴嵩就是貪腐橫行、吏治敗壞、毀壞根基,最終的結果就是錢也沒撈到,吏治也徹底敗壞。
這就是大明財稅的困境,大約可以簡稱為:既要又要的道長困境。
大明是沒辦法經營好官辦專賣壟斷的,襄王殿下將柴米油鹽加入官辦,而不是專賣,目的是為了推行供銷官鋪。
于謙其實還有第三個擔憂,對大明的國家之制,他有著極其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