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殿下,這可不興看啊!
這就是僭越。
大明皇帝在南衙,真的是在給那些寒窗苦讀的國子監太學生們做主,因為太學生們首當其沖,是第一利益受損之人。
朱瞻墡拿起了第二份奏疏,來自南衙。
江南五省兩府(應天、松江)千余舉人要被陛下御筆除名,這些人的下場自然是去建設雞籠。
為建設新大明,為了大明的再次偉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吏部在王翱的主持下,緊急的擬定了一份名單,赴任江南,這其中全都是北方諸省的舉人。
仕宦避本籍,是一種大明官場回避的規則,就是出仕官員不回戶籍所在地為官,這種回避制度自先秦便已經誕生,到了大明洪武年間,大明太祖高皇帝定:“南北更調,已定為常例”。
就是南方去北方做官,北方去南方做官。
而這一次的回避制度,更為嚴苛,因為吏部接到陛下的指示:除南北更調外,避同榜、同鄉、同師、妻籍。
這種回避政策陛下是以五百里為限,即同榜、同鄉、同師、妻籍在五百里以內(包括鄰省)的地區,都得回避。
雖然篩選條件極為苛刻,但是正如羅炳忠所言,大明的官場實在是太卷了。
一個州府的推官,三四個舉人眼巴巴的看著。
即便是西域、遼東、雞籠這些稍微偏僻的地方,在相對比較安全的情況下,沒有功名為了攢履歷,愿意前去的大有人在。
江南這種肥缺,自然不缺人。
朱瞻墡批復了這份奏疏,遞給了成敬,令其送文淵閣。
“羅長史,孤聽聞:三代以上出于學,戰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朱瞻墡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翻動著,這次不是什么大事,某名士死了,請朝廷謚號。
朱瞻墡沒聽過這個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