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皇帝陛下,不覺得羞愧嗎?
吳敬這才回過神來,愣愣的問道:“陛下,用削減勞動報酬的方法換取好處并非良策,但是不降低成本,如何保證工坊不會歇業呢?”
“大家都說說自己的看法。”朱祁鈺并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群策群力,每個人都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議論紛紛,幾個人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脈絡逐漸清晰,降低成本不應該從普通的勞動者出發,而是從其他方面考慮。
比如從提高生產效率的角度出發,明確分工、鼓勵發明、改良器械、優化生產效率、增加有效工時等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從稅務角度出發,降低稅賦,海貿、鈔關、抽分局,適當的在某些行業降低賦稅,鼓勵該行業的發展的同時,降低成本。
比如從經營角度出發,聯合經營報團取暖,規范商會和商總職能,積極吸收同行業經驗,增加同行業之間的交流,減少不必要的惡心競爭等等。
幾個司務正在奮筆疾書的記錄著。
于謙忽然敲了敲桌子,眾多臣子安靜下來的時候,于謙才開口說道:“那么朝廷呢?在這個冬天,朝廷要做什么?作壁上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朱祁鈺終于露出了一些笑容,于謙尤其擅長國家之制,在所有的討論中,朝廷要做的極少,甚至不做,一切交給民間自我調節,扛過嚴冬。
簡單來說,就仿佛鴕鳥將腦袋埋在沙子里,就可以躲避沙塵暴一般,在冬序來臨的時候,明哲保身。
朱祁鈺非常不喜歡的就是將朝廷比作是一個企業,將皇帝比作是董事長,將親王、武勛或者縉紳比作是股東,將滿朝文武比作是企業員工,然后用各種企業話術去套用在企業之上,看起來邏輯自洽,合情合理。
但朝廷和企業有著本質性的不同,朝廷的責任和企業承擔的責任完全不同。
朝廷或者說政權的存在,是規則的制定者,本身就是調節各階級的矛盾,防止各階級的矛盾導致激化,最終自我毀滅。
而企業的存在是逐利,其出發點不同,目的地更不相同,無從比較,也不適合相提并論。
企業治國法,始終顯得小家子氣了些。
而大明始終是大氣的大明。
于謙的問題,就是在問,在這場寒冬之中,名叫大明的朝廷,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