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大明掘墓人
這一輪的人事調(diào)動、罷黜、革職查辦,京察終于落下了帷幕,但是大計在年后會緊隨而來。
戶部尚書金濂俯首說道:“戶部今歲收到七王府田冊,按制折銀,明歲太倉增銀七十余萬兩,清查天下勛臣、外戚、縉紳、寺廟道觀田冊,按米折銀約四百五十萬兩白銀,明歲太倉預計增正賦約六百萬兩白銀,臣為陛下賀。”
自從襄王府帶頭交稅,朱祁鈺下旨褒譽之后,十六親王府陸陸續(xù)續(xù)的交出了田冊,戶部收到了七本,后續(xù)還在路上。
這筆銀子不歸內(nèi)帑,而是要送到太倉,這是谷租,乃是維持朝廷用度。
就連朱祁鈺也要繳稅納賦,各地皇田有將近九萬頃,約等于三個襄王府,七十五萬兩白銀,等到各王府的田冊到了,京師米價折算,太倉增銀約有八百萬白銀。
朱祁鈺再次重申了一遍關于一體繳稅納賦的總綱:“祖宗把江山社稷交到朕的手中,朕不能把這江山社稷給敗掉,誰要抗稅,造反便是,朕應著。”
“歸班吧。”
金濂俯首歸班,群臣從領喜錢的欣喜中醒了過來,陛下還是那個陛下,并沒有隨著皇權的穩(wěn)固,而有任何一絲一毫的懈怠。
依舊是殺氣騰騰。
這才是那個熟悉的陛下。
這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于謙,到底是怎么勸仁恕之道的,這怎么越勸越回去了?
于謙在襄王送京師田冊之后,就諫言,天下食利者,看似沒有聯(lián)合,其實頗有默契,一旦朝廷君威不振,他們立刻就會蜂擁而起。
一時的蟄伏,只是在圖謀天變。
于謙的仁恕之道從來沒變過,佳兵者,不詳之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陛下的權勢越重,天下就越少殺戮。
陳循那套仁義禮智孝,念來念去,都是些陳詞濫調(diào),還不如胡濙的宗族禮法的那套,有創(chuàng)新精神。
朱祁鈺對此食利者保持高度默契這一說法,深以為然,所以他才會不斷重申,他沒有忘記自己當初說過的話,若是有膽子,盡管來碰一碰。
胡濙站出來說道:“陛下,馬上就要過年了,一應祀祭都準備好了,奉陛下敕諭,一應節(jié)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