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世世相保,垂利無窮
生產資料就是世襲的橋梁,在大明,土地就是最大的生產資料。
興安確切的知道了陛下為何要對土地進行集體化農莊化,目的就是減少這種世襲制的危害。
相比較收租,出海貿易,會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
朱祁鈺拿起了桌上的奏疏,處理著來自京師的政務。
沈翼沈不漏作為戶部尚書,延續了戶部一貫的、一毛不拔的特性,和計省一起,對大明的支出,進行了吹毛求疵的盤查。
一如往常的抱怨著以工代賑的龐大支出,一方面又在積極推動著以工代賑,因為沈翼也明白,要想富先修路,這路是必須要修的,但是昂貴的造價,也讓沈不漏牢騷滿腹。新筆趣閣
“沈尚書作為師爺是極為合格的。”朱祁鈺看著手中的奏疏感慨的說道。
沈翼在奏疏中提出了自己的諫言,他認為景泰通寶到御制銀幣之間需要新的貨幣,景泰通寶的價值太低,御制銀幣的價值太高。
換算到后世就是大明眼下的貨幣只有一百元和一分幣,這顯然是不符合貨幣規律的。
一枚御制銀幣等于七百枚景泰通寶。
既然要推行記賬貨幣,就應該完善整個貨幣體系。
在這個基礎上,沈翼希望增加大小錢以便民。
具體而言是增加面值為十的景泰通寶銅錢,這是小錢,再增加面值為一錢銀的御制銀幣,這是大錢。
這樣大明就有了銅錢、十枚面值銅錢、一錢銀御制銀幣和一兩御制銀幣。
朱祁鈺最終朱批了沈翼的奏疏。
一錢銀的御制銀幣,仍然含銀七成,依舊可以吹響,依舊十分的精美,比御制銀幣小了一圈,但是一錢銀的御制銀幣,朝廷和內帑的收益并非三成,而是兩成半,因為成本增加了。
制造一枚一兩的御制銀幣和一枚一錢的御制銀幣,所需要的工藝、工匠勞動時間都是一樣的。
沈不漏一改往日的扣扣索索的性子,少賺錢也要方便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