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法不責眾,冤魂何以慰藉!
「察類」是為了「知其然」,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屬概念論研究的范圍:
「求故」是為了知其「所以然」,解決「為什么」的問題,主要屬于判斷論研究的范圍;
「明理」是為了知其「必然」和「當然」,主要解決預測其發展趨勢和怎么辦的問題,屬于推理論研究的范圍。
「尋道」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和當然之后,如何腳踏實地的解決問題的范圍。
當然,四者又是密切相關,互相包容的。
比如,要「察類」,就須認識事物的本質,否則就難以區別其類別;
而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求故」;
而要「求故」,就必須進行判斷和推理必須「明理」。
但心學又提出了,明明德到至精至一,然亦未嘗離卻事物,事事物物皆離不開現實,真實,所以要腳踏實地的解決問題,便是「尋道」。
胡濙在總結了陛下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之后,對實事求是進行了翻譯,制定了朝廷奏疏的范本。
一本奏疏,要從這四個方面去論述。
大明朝的奏疏是有格式要求的,這也是禮部的工作,大明朝的朝臣們,在上奏的時候,必須從這四個角度去討論問題。
這是仁義的一部分,陛下提出綱領,胡濙負責翻譯,禮部諸官負責推行宣諭,吏部負責督促,文淵閣負責考成。
所以,朱祁鈺已經很少看到讓他啼笑皆非、胡攪蠻纏的奏疏了。
他現在手中這本厚厚的萬言書,是他自景泰元年提出實事求是的具體要求之后,收到的最離譜的奏言。
不讀書的興安,都覺得這萬言書寫的全都是廢話,但是通政司的職責就是保證每本奏疏都能被陛下看到,使陛下不受到蒙蔽。
王文將這本萬言書送到了陛下的御前。
文淵閣的秘書郎們對這本萬言書的貼條也是…廢話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