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李正的建議
到了后世倭國的那些礦產因為很多的暴力開采被破壞地很嚴重,以至于到了后世很多礦產都被封存保護了起來。
各地郡縣的動作很快,不出半月房玄齡帶著十多個郡縣呈報上來的奏報來到了涇陽。
這天正在下雨,李正站在屋檐下看著漫天大雨對房玄齡說道:“今年秋季的雨水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房玄齡點頭說道:“長安令,我們還是來看看各地的呈報上來的奏章吧。”
看來房玄齡對這種傷春悲秋的場面并不感興趣。
李正收起心神帶著房玄齡進屋。
一份份奏章放在眼前,李正看著其中一冊,“這是潼關的?”
房玄齡點頭說道:“朝中就有潼關的官吏在。”
李正看著潼關的奏報說道:“潼關不論是地理位置還是人力治安都挺好,不過潼關距離涇陽太遠,出了關內的地方暫時不考慮。”
房玄齡幫著整理奏章,把關內以外的奏章全部排除只留下了十多份奏章。
看著李正一份份看著奏章,房玄齡也說道:“不過托你的福,朝中多少也對其他郡縣有些了解了。”
李正的目光從奏章上移開看了一眼房玄齡說道:“其實也不排除有些人在奏章上造假,除了自己親自去看鬼知道他們治理成什么樣?別看奏章上說的天花亂墜,朝中自己心里有譜沒譜是另外一回事。”
房玄齡尷尬地笑了笑。
李正說道:“房老我說得對吧。”
房玄齡無奈點頭,“說的也是。”
李正吐槽道:“要說就說你們朝中的監察能力也太落后了。”
落后?房玄齡又說道:“朝中的監察機制承襲隋制,怎么能說落后呢?”
李正說道:“所謂監察并不是說向御史臺那種風聞奏事,要我說御史臺這個地方除了添亂,沒有任何的實質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