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女大十八變
也有人說,電影是一種娛樂商品,能被數以百萬計的觀眾用RMB投票選擇的,就是好電影。觀眾愛看,就算它拿下50億票房又有何不可?
但平心而論,即便是袁華的鐵粉也不得不承認,《前任3》頂多也就是中等水準,距離口碑佳作尚有一段距離。
很多人都認為它能大賣,袁華居功至偉,不過自家人知自家事,雖然這段時間沒少被捧殺,但袁華還是很清醒,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沒那么牛逼。
《前任3》票房大賣他當然有貢獻,但絕對不至于像他們說的那樣一個人帶飛一部電影。結合前世事后的一些分析,袁華琢磨出了《前任3》票房大賣的三個重要因素。
一是國內性喜劇的匱乏,《前任3》正是贏在了第一口吃“性喜劇”這塊螃蟹上,這才有了《前任3》的票房奇跡。
第二是找到了一片藍海,藍海就是前任這個概念。
前任問題是整個后現代社會都面對的,只要有一部電影能正正規規講這個東西,無數自我感動的人就會把這部電影腦補成絕世佳片。他們不需要被電影感動,只需要電影當個引子,自我感動就好了。
他們看的哪里是電影啊?不過是在看電影的同時帶入自己罷了,緬懷自己過去的遺憾而已。這更像一個儀式,告別過去罷了。
如果單純從影片本身來看,《前任3》稱不上完美。但他非常的懂觀眾,抓住了受眾的脈搏。
現在各種類型電影層出不窮,作為黑馬殺出的電影也不占少數,但他們都抓住了觀眾的一個特點——共鳴與共情,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能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精準撬動了“小鎮青年”的觀影群體。
從貓眼電影對影片精確的用戶畫像中,能找到一些線索。《前任3》的觀眾中,六成為女性;三四線城市觀眾占比超過50%,一線城市只有一成左右;同時,64.5%的觀眾學歷為本科以下,44%的人小于25歲。這部分被概括為“小鎮青年”的觀眾群體,一直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票房倉庫”。
從觀影喜好上來看,三四線城市的受眾與一線城市有明顯的不同。相對于文藝片、進口大片,他們更傾向于輕松接地氣的國產動作片或喜劇片,作為愛情喜劇的《前任3》恰恰準確命中了這部分受眾,撬動起巨大的票房市場。
一般影片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占比應在20%左右,《前任》占比要低。在一線城市,可能覺得這部電影從電影本體認知會比較通俗而已,格調不是特別高。但是在三四線,它有廣大觀眾群體,這批觀眾很龐大,只是平時電影沒有很好撬動這部分市場,這部電影就給撬動起來了。
國內三四線城市人均gdp已經到達三千美元以上,這恰好與我國零七年的人均gdp相差無幾。而眾所周知,零七年開始我國電影市場井噴,而這回三四線城市也是一樣,電影票房也會井噴,會產生遠遠超過一二線的票房收入。
最近幾年影視行業空前繁榮,電影院建設狂飆突進,已經下沉到了每一個縣城,解決了最后的終端渠道問題,所以這個井噴其實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只需要有人制作出符合他們的產品就行。
而且由于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不貴,生活壓力不高,他們反而有更多的錢來進行這種低廉的額外性支出,是比一二線城市更優質的文化消費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