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對,是他,還是他!
時間暫且倒回到一周前。
亨德爾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靜靜思索著。
他一直關注著推特跟臉書上那些年輕人的反應,甚至能感覺到康納森的壓力,可惜了,美國的同行們是真能隱忍,面對學生們澎湃的激情,既然沒人開口說點什么。
年輕人的注意力總是太容易轉移了。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誰還沒年輕過呢?
亨德爾跟盧卡森·弗蘭德沒什么私人恩怨,跟康納森更沒什么交情,之所以刺出那一劍,如果要讓亨德爾自我評價,那必然是作為一位尊貴且道德高尚的帝國伯爵完全看不下去本該是朗朗乾坤的科學界平白被蒙上一層陰影。
只是這一點亨德爾絕對不會承認的。
當然,亨德爾也不會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強行還要為寧為說點什么。
對方已經婉拒了他好友的邀請,最終并沒有選擇來帝國理工大學,在亨德爾看來,這顯然不算一個明智的決定。
只是這篇論文跟N-S方程無關,而是另辟蹊徑用統計學的方法,解決另一個由菲爾茲獎獲得者提出的數學難題。更讓亨德爾感覺到這個世界充滿巧合的是,提出這個問題的讓·布爾甘教授是跟盧卡森·弗蘭德同為1994年菲爾茲獎獲得者,更巧的是,兩人都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內有一間自己的辦公室。
這一系列的巧合,讓亨德爾覺得寧為就是故意的。
果然是一個充滿了斗志的年輕人啊!但也許正是他那封郵件才激起了這年輕人的斗志呢?亨德爾自得的如此想著。
更重要的是,在計算機技術特別發達的今天,寧為提出的證明方法非常容易便能在計算機上證明其正確性。
是的,沒有比他更適合的審稿人了。
海勒姆·高爾在接收到《自然》的郵件時本想拒絕的。
而作為普林斯頓的教授,他能感受到《自然》在上次《美國數學學會》風波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為一個醉心于研究的數學家,海勒姆·高爾并不想去考慮太多學術以外的問題,更不想去評判盧卡森·弗蘭德的做法是否正確,當然也不會去關注寧為的遭遇是否存在不公。
然而,這封邀請他當審稿人的郵件中,編輯的措辭竟讓他無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