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謀劃!兩小只的野心!
北伐大軍出征的消息,像一道驚雷滾過大明的疆域,震動了天下。
從南京城的朱雀大街到北平的德勝門,從江南的水鄉小鎮到塞北的邊關驛站,無論官民,都在談論這樁大事。
驛站的快馬日夜不停地奔忙,將“徐達掛帥”、“大軍開拔”的消息傳到每一個角落——茶館里的說書人把徐達、李文忠的戰績編成新段子,拍著醒木講得唾沫橫飛;鄉野間的老農對著田埂嘆氣,念叨著“愿老天爺保佑將士們打勝仗”;連孩童都拿著木棍當長槍,在村口模仿大軍出征的模樣。
北平城外,出征的場面更是撼天動地。二十萬大軍列成方陣,甲胄在陽光下亮得晃眼,長槍如林,旌旗似海,“明”字大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徐達披甲立馬,銀須飄動,身后的李文忠、馮勝同樣戎裝在身,氣勢凜然。
三聲炮響過后,大軍如一條鋼鐵巨龍,緩緩向北推進,馬蹄聲、腳步聲、車輪聲交織在一起,沉悶如雷,連大地都在微微震顫。
而在大明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更是卯足了勁:戶部盯著糧草調度,生怕前線斷了供給;兵部核查軍械清單,確保刀槍鋒利、甲胄堅固;連刑部都嚴陣以待,嚴查通敵奸細。
整個王朝仿佛凝成了一股繩,從朝堂到鄉野,無不為這場北伐繃緊了神經。
因為所有人心里都清楚,這絕非尋常的邊關征討——這很可能是大明最后一次大規模北伐,目標只有一個:徹底搗毀北元汗廷,將這茍延殘喘的前朝正統連根拔起!
自洪武元年定都金陵以來,北元殘部就像扎在北疆的一根刺,時不時南下襲擾,搶糧、掠地,讓邊關百姓不得安寧。
皇帝陛下幾次出兵,雖重創了他們,卻沒能斬草除根。
而這一次,朝廷動用了二十萬精銳,派出了徐達、李文忠這樣的開國元勛,擺明了是要畢其功于一役。
若是成了,北疆可保百年安穩,草原上再也不會有敢與大明叫板的勢力,那些流離失所的邊民能重返家園,開墾荒地;若是敗了,北元殘部必會卷土重來,氣焰更盛,屆時不光邊關糜爛,連中原腹地都可能受牽連。
所以,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沒人敢掉以輕心。
北平城里的糧官夜里抱著賬簿睡,生怕算錯了一粒米;大同關隘的士兵攥緊了手中的槍,眼睛瞪得像銅鈴;就連江南的繡娘,在給士兵縫冬衣時,都特意把針腳縫得更密些——誰都想為這場關乎王朝根基的大戰,添上自己的一分力。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既緊張又期盼的氣息,仿佛整個大明都在屏息等待:等待那支鋼鐵洪流踏破漠北,等待捷報傳來的那一刻,等待北元的旗幟徹底倒下,讓“大明一統”的名號,真正傳遍四方!
這不僅僅是一場戰爭的開始,更是大明向天下宣告自身力量的時刻——歷經開國之戰的磨礪,這個新生的王朝,終于要徹底掃清北境的陰霾,讓“大明”二字,真正響徹長城內外、草原南北!
消息順著海河的水脈傳到天津時,朱雄英正蹲在碼頭幫漁民分揀魚獲,手里還沾著魚鱗的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