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裝甲營號清晨有91輛三號和31輛四號坦克戰備,但從駐地出發才兩個小時,就有一半的坦克在路上拋錨了。
不是普洛森坦克整備狀態差,而是安特的泥濘天氣實在太惡劣了。
出發前馮·李斯特命令給所有坦克的履帶裝防滑板,這是專門為了應對91年的泥濘季節開發的新裝備。
他們用了一個多小時來安裝這種新裝備,然后用了十分鐘來發現這裝備的華而不實。
仔細想想就明白了,安特人為了適應國內的爛地,專門采用了更寬的履帶,t34的履帶有0厘米寬,有些型號甚至達到了厘米,結果遇到泥濘還是大量坦克拋錨。
三號坦克早期型履帶才36厘米寬,現在h型增加到了40厘米,也遠遠小于t34的寬度。
四號坦克更別提了,重量更重,但履帶只是從36厘米增加到38厘米。
在這種情況下只靠充滿開發部門的“奇思妙想”的防滑裝備,就戰勝泥濘大魔王,那的確有點想入非非。
等行進到預計會遇敵的位置,第一營開始展開攻擊隊形的時候,馮·李斯特手下只有19輛長管四號坦克可以用了,三號坦克的數量多一些,和四號坦克剛好形成了標準的三比一配比。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現在長管四號才是裝甲作戰的主力,三號坦克雖然也有一部分換裝的身管更長的0炮,但0炮這東西的底子在這里擺著,就算通過加長身管達到和長管四號差不多的穿透力,擊穿之后的毀傷還是遠不如7炮。
于是李斯特把四號坦克拆成無數的雙車小隊,和三號坦克混編在一起。
唯一一輛落單的四號坦克就作為他的座車,也是營指揮所。
改進過無線電系統的長管四號的通聯能力并不比三號坦克改裝的指揮坦克差多少。
用了大概二十分鐘完成編組后,馮·李斯特爬上自己新的指揮坦克——被鳩占鵲巢的那位車長則上了李斯特的指揮坦克。
戴好耳機后,馮李斯特掃視了一圈,深吸一口氣,下令道:“坦克,前進!”
草原上引擎的轟鳴驟然提升,所有坦克的排氣管都噴出黑煙。
馮李斯特按照戰術操典,等所有部隊都前進一段距離后,才命令自己的坦克以及跟隨自己的營部指揮坦克排前進,這樣他在后方能看到整個攻擊隊形,隨時掌握整體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