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8章 大寧國丈是拼命的
大寧糧產地主要集中在南方,收繳起來的糧食又集中在臨安城,或是經由瀾滄大運河運往上京城,進了糧倉國庫,再送往前線。
或是遇到緊急情況,直接從臨安城送往前線……
關寧為什么會覺得這其中有問題,是因在戰時緊張狀態下,一切執行都沒有按正常流程走。
元武七年,關寧頒布全銀法,實現從實物稅到貨幣稅的轉變,隨之又鑄了新幣銀元,考慮到火耗的問題,又發行大寧寶鈔……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銀法已在全國推行,大寧寶鈔也被百姓真正接受。
在這期間,朝廷是以貨幣為稅收,全銀法是關寧在“一條鞭法”的基礎上改進。
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大寧為什么能在十幾年就變得這般強大?
真正原因就在于這些改革。
更為關鍵的是,關寧有歷史可借鑒,他知道這些改革的弊端,從而可做出相應的改變,更適應大寧,更符合這個時代。
這才是最大的BUG。
朝廷以貨幣代替稅收,大寧錢莊開始發揮作用,收購回糧食,進而存儲,以實現調節,平穩糧價,儲備所需。
民以食為天,只要糧價穩固,則天下穩固。
老百姓賣糧得錢,又用錢繳了稅,一來一回,錢也真正實現了流通。
這本是很好的局面,可再遭遇戰爭時,糧價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同時因前線所需增加,百姓開始自發屯糧,大寧錢莊的回購也受到影響而無法滿足需求……
這個時候再以貨幣收稅,自是無法滿足戰爭需要,還要回歸到以實物收稅,而且還要征收。
實物變貨幣,貨幣變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