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內訌
一旦烈火覆蓋了城頭,守軍被迫撤下城去,就是他們奪城的機會到了。
蔣彥先站在高處,望著遠處巨木夯土筑臺,眼看勝利在即,但他心中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他很清楚奪取三峽道的后果,名義上是齊軍打通了進攻巴蜀的東線通道,但實際上是為金兵做嫁衣,完顏昌坐鎮襄陽,不就是為了這條東線通道嗎?
一旦有了富庶的巴蜀為后盾,再順江而下,奪取荊襄湖廣,宋朝真的就岌岌可危了。
蔣彥先畢竟是漢人,是大宋舊臣,在關鍵時刻,他不得不面臨一個民族危亡和個人榮華富貴的選擇。
蔣彥先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很正常,現在是金朝初期,宋朝士族和讀書人都不愿意投降金國,金國內的漢人大臣都是以前遼國的漢臣。
金國這才不得不扶持了一個偽齊國,讓河北中原的士族有了效忠對象,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自我欺騙罷了,但至少中原士族們可以給列祖列宗一個交代了,自己并沒有投降異族,還是在為漢人的政權效忠。
一直到金朝中后期,幾代人之后,北方的漢人才真正把自己視為金朝臣民。
這時,一名將領飛奔而來,抱拳道:“啟稟都統,土臺已經搭建完成,需要試驗,是否可以用飛火炮進攻一次秭歸縣?”
蔣彥先擺擺手,“先不急攻城,休整幾天再說!”
他興致蕭索地回大營去了,眾將面面相覷,之前絞盡腦汁才想到筑臺攻城之策,現在高臺終于建造完成了,卻又不想干了,都統的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
眾人向副將黎赤望去,黎赤哼了一聲,“看樣子,他是不想執行都監軍的命令了!”
.........
入夜,蔣彥先獨自在大帳內喝悶酒,這時外出傳來一陣喧嘩聲,只見副將黎赤手持寶劍,怒氣沖沖走來,黎赤是完顏昌手下的千夫長,他父親是遼東漢人,但母親是契丹人,他本人從小在遼東長大,從外表看,他面孔和漢人沒有什么區別,他卻自視為契丹人,不折不扣效忠金國,深得完顏昌信任。
這次他被封為副都統,率數百女真士兵跟隨蔣彥先進攻東線,名義上是蔣彥先的副將,但實際上他是完顏昌派來監督蔣彥先。
完顏昌壓根就不相信漢人,雖然要利用偽齊軍替他開道,但監督決不能少,一旦蔣彥先不肯賣力,黎赤便可將他斬殺,接過軍權親自領兵攻蜀。
黎赤原本是計劃在奪取歸州后,再接手軍權,但現在看來,自己的計劃要提前了。
蔣彥先驚愕問道:“黎將軍這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