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法家拂士
道統之爭,真的那么重要嗎?他不覺得。
在他看來,朝中官員有幾個是傳統儒生?一個個早變得不像樣子了。
儒生最會變,最會把其他學說融入自己道統之內,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嗎?
或許,因為出身及年少時的經歷,他不太了解這些精髓吧?但他很可能一輩子都理解不了了。
但無所謂了。今上治政,直來直去,不藏著掖著,不讓臣子去猜度,不玩弄人心,他想干什么,那就干什么。
不服他的人,直接干倒,強如中書侍郎陳誠,不也“致仕”了么?
如果不便直接做什么,他才會與人妥協,但最終仍會想辦法達到目的。
這個天下,有人覺得沸騰不休,但他卻覺得活力無限。
老百姓四處亂跑,真的很可怕嗎?認真來講,真正有決心、有毅力、有條件出門闖蕩,所謂“四處亂跑”的,其實是少數吧?
唐代只有六上關、十三中關、七下關總計26個關卡需要“過所”,不經過關卡,你隨便跑,沒人會查你,人家怎么不擔心?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非要冒著掉腦袋的風險造反?退一萬步講,即便真出了個把想造反的人,又掀得起什么浪花呢?歷朝歷代造反之人,多如牛毛,即便是太平盛世,都有人造反,大部分旋起旋滅,沒有任何聲息。
經歷了武夫時代的人,還怕這個?你們那會可是三天兩頭有人造反啊,而且是很容易成功的那種,比鄉間田舍夫造反難對付多了。
今上要建立的國家,看似不穩定,看似各種事情,但搞不好出乎所有人預料,堅持的時間是歷朝歷代中最長的。最后滅亡,說不定還不是因為農民起義。
如果真這樣,那可就有意思了。
圣人,為后世帝王探索出了一條道路。這條路或許不完善,畢竟初創,但后人會吸取前代教訓,加以改良,最終臻于完美。
即便來一個保守的帝王,他也無法將存在了幾百年的東西完全改回去了,至多改一部分,因為他無法逆著天下人行事。
韓昭胤很快離開了,呂琦、耶律全忠二人便在租住的宅院內刻苦用功,溫習功課。
耶律全忠偶爾會出去個幾天,主要是去藍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