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往歸
倒是李世輔,此番功勞極大? 而且早早做到御營騎軍副都統(tǒng),偏偏年紀太小,又是黨項人,還頂著一個世襲部曲的說法,此番會如何賞賜,著實讓人思量。
當然了,這些都是后事,只說曲端直接建節(jié),乃是有緣故的,他將率相當一部分甲騎和耶律余睹一起留在河套周邊。
一面是協(xié)助防守、建立邊防的意思,一面也要監(jiān)督契丹人將可敦城移交給西部蒙古王忽兒札胡思……除此之外,也有聯(lián)合韓世忠、吳玠部屬搜尋李乾順父子之意,還有在這地方拿糧食勾當戰(zhàn)馬,招募善于騎射的蒙古、黨項蕃兵進入御營騎軍的任務。
與此同時,接手了河外防區(qū)的吳玠將從金河泊這里直接渡河,卻是要率本部和南邊的韓世忠一起南北并進,接手、控制河外六州之地。
河外六州也很麻煩,這里有三州是契丹故地,而且是邊區(qū),很是有不少遼國余孽,連著橫山那邊收攏的契丹、奚部族,按照盟約都是要一并發(fā)給耶律大石的,而趙玖又不可能讓耶律大石的軍隊長久呆在自己的國境內……與此同時,另外三州,還有一個在大宋內部異常敏感,牽扯到朝廷很多基本政治態(tài)度的折氏存在,也得先控制住,然后再做分曉。
何況,還得顧慮一河之隔的女真人,還得考慮再過一個多月就要秋收。
總而言之,整個西北,戰(zhàn)后是一團亂麻,所謂慢不得也快不得,急不得也拖不得。
而就在這種情形下,趙官家既沒有去理會折可求的懇見,也沒有在意什么李乾順的生死,只是與耶律大石以及兩位蒙古王并馬而歸,一起率大軍沿著河套舊路撤回,乃是準備從興靈之地,往歸關中。
抵達河套兀剌海城,兩位蒙古國王率先告辭,趙玖免不了要執(zhí)手相送,那態(tài)度,比吳乞買強多了……而曲端、耶律余睹也率部分兵馬順勢留下。
六月底,夏末初秋時節(jié),趙玖與耶律大石聯(lián)袂轉向南行。
待到七月初,大軍轉入克夷門后,黨項降卒已經被順勢分劃妥當,趙官家允諾了一萬臨時御營編制,有功者與其中精銳被岳飛、王德、李世輔吸納入御營體系,其余各自依年齡、地區(qū)、部落被逐漸放回,更有少部分年長習文的黨項人,被授予通判、權知縣等職務。
不過,更多擔任了所謂‘權知縣’一職的,乃至于被中旨直接指為權知軍、權知州的,卻是此番軍中那些有了足夠資歷、軍功的隨軍進士……按照趙官家在克夷門宣布的公開政治承諾,這些本來多只是在殿試中五等出身,原本半輩子都不可能轉入正經仕途的進士們,只要能確保新納地區(qū)的穩(wěn)定以及秋收、賦稅等基本事務的運行,那即便是后來都省調整合并西夏這些小州小縣,也不會給他們降級,而是平調他處為官。
換言之,相當一部分隨軍進士通過隨軍積累軍功與資歷,居然正式轉入了通達仕途。
&;非只如此,剛一過克夷門,趙玖就再度正式傳旨,罷免了胡閎休的兵部侍郎職銜,改為了正式的寧夏路經略使一職,并當場兌換了之前文德殿上的政治承諾,加封這名太學生出身的文官為定遠侯。
頭發(fā)還是短寸的胡參軍,在短短大半年內,從一個幾乎邊緣化的樞密院編修官領參軍銜,一躍而成為帝國最高等級的地方大員,甚至因為爵位的緣故,直接反超了他的老上司劉子羽、昔日近臣中文臣第一的林景默、一度摸到帥臣門檻的王彥……這種近乎瘋狂之事,卻無一人反對。
因為誰都知道,這一位小胡參軍此番立下的功勛,足可讓他名垂青史,超越一個常規(guī)官職的桎梏。
將來做史書,這位此番近乎傳奇的經歷,所耗費的文字說不得比一些宰執(zhí)生平都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