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6章約法
還有,朕親賜你為白馬寺主持,就不要再稱什么天臺宗,法華宗了,佛家宗派朕也聽說過一些,派系林立,多無謂之爭。
汝等既然身處洛陽,那便要為洛陽,乃至河南百姓著想,白馬寺今后就是洛陽正宗,寺中僧眾再稱派別者,那就是禮佛不虔,盡可逐出。”
老僧這回是真的驚了,打些機鋒,談論些人性,哲學層面的東西,他都能接得住,佛祖講法,有口綻蓮花的敘述。
說的其實就是佛門弟子很有辯才,口舌之爭是不會落于下風的。
但要是涉及到政策性的實務,整日在寺中念經,滿腦子都是幻想的僧人哪里懂得?除非他以前做過官。
老僧不由問道:“陛下這是為何……宗門之于貧僧,根本也……”
李破搖了搖頭,敷衍的道:“都是禮佛之人,怎還有門戶之見?聚攏成宗,人多勢眾,又想做什么呢?
白馬寺即是朕之欽許,那就要約法三章,不能像以往那樣成了法外之地,和尚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老僧終于發現,自己這次好像真的來錯了。
第一個,涉及到了佛門的廟產,各個寺廟的產業來自各方捐獻,越是大寺越是富有,以前他們也是不用交稅的。
他們是佛門弟子,只需對佛祖負責,確實有著法外之徒的意思,各種民役,征兵等事都與僧眾無關。
很早以前不用管這些,因為和尚這個群體多數居無定所,不事產業,是脫籍之人,以化緣為生,和流民相仿。
后來漸漸的官府對他們有所管制,讓他們錄下了僧籍,到了哪個寺廟落腳,就要掛單,以做辨認。
魏晉之時寺廟建的多了,很多僧人不再崇尚苦行之舉,聚在寺廟里面享起了福,比如說法華宗的創始人智顗和尚,若是往來化緣,哪里還能寫下那么多佛門著述?
用后來人的話說,那就是只有富貴人家的人,才能有那個閑心去想哲學問題……
寺廟的產業多了,和尚們就更懶了一些,學起了貴族,雇人來給自己耕田,還不用交稅,日子過的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