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大略
騎兵大軍就是大唐手中的利刃,是進軍西域,還是拖一拖突厥王庭的后腿,到時候都可以見機行事。
大唐的騎兵集群早已形成規模,供養起來雖然消耗很大,但李破不會在裁軍問題上從騎兵身上動手。
騎兵的機動性是與東西突厥爭鋒的最好保證,東邊不太能用得上他們,但北邊和西邊,李破相信一定會有用到騎兵用武之地。
而等到過兩年大船造的多了,也完全可以把騎兵運送過海,攻打高句麗時會得力的多。
…………
東萊已經成為大唐出海的橋頭堡,李破還下詔從馬邑,雁門,晉陽等處調了些官吏前往東萊任職。
可以說在大唐元貞五年開始,大唐的戰爭機器又運轉了起來。
…………
“陛下,臣聽說吳王在海上俘獲了不少倭人,臣到新羅之后,要訊問一番,可能會因此改變進軍方略……”
太極殿中,李靖臨行之前做著最后的陳述。
李破理解的點了點頭道:“無妨,大軍征戰少不了隨機應變,老師盡管放手施展便是,不要忘了,朕還是老師的學生呢,用兵之法都是老師教的,又如何信不過老師的才能?”
李破的嘴騙人的鬼,說話就是好聽。
李靖卻是實在人,聽了不由尷尬的摸了摸胡子,他也就是送了這個學生幾本兵書,從來沒有言傳身教過。
他那另外一位學生徐世績也是如此,這事你說尷尬不尷尬。
說起來也就是李碧才算得上是他的親傳弟子,養在馬邑郡丞府的元朗則算是半個……看看,是不是更尷尬了?
…………
“倭國孤懸于海外,征伐不易,陛下為何不以前隋舊例,使其稱臣,反而非要派兵征討?即便它與高句麗勾連,也無須這般大費周章……此戰糜耗糧草可不少啊……”
琢磨了一個月,李靖這是緩過神來了,試探的對征討倭國之事提出了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