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河邊(七)
若是先恢復晉地,也能形成戰略上的優勢,讓王世充顧此失彼,圖之不難。
而另外一些人則以為,關西與蜀中互為表里,王世充占據東都兵力雄厚,李定安氣勢如虹兵鋒正銳,兩人如今又有所勾連,急切間難以輕拔,不如增兵蜀中驅逐蕭銑,先固根本,再圖天下。
其實沒多少新意,這樣的爭論在長安一直有之,只是此時終于鮮明了起來。
想要東進的人自然是以洛陽世族中人以及晉地勛臣為主,主張增兵蜀中的則是關西門閥為首領,可以說,兩邊人都有私心,可戰略上卻也不能說錯,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不過還沒等李淵拿定主意,王世充已經一頭撞了過來,于是朝議就此作罷,大家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了潼關。
開始時,讓李淵很欣慰的是,長子終于表現出了領兵的才能,表現的很鎮定,堅壁清野,死守以待戰機的戰略很得朝臣贊同。
這會李淵也沒閑著,征募門閥子弟從軍,加上長安驍果,成軍兩萬,隨時準備增援潼關守軍。
順便的,李世民準備一棍子敲死齊王李元吉的打算也就此胎死腹中,因為此時皆以潼關戰事為主,李淵不會允許任何分散太子注意力的事情發生。
可以說,自薛舉敗亡之后,又一場牽動長安上下人心的大戰發生了,在此期間,往來于潼關和長安官道之上的傳騎是絡繹不絕,將前方的軍情戰報連續的送到了皇帝桌案之上。
和那會秦王李世民破薛仁杲時的紛亂不同,李建成督軍與王世充戰于潼關的時候,長安的人心是比較齊整的,這就是太子和秦王的差王的差距。
李世民這會兒的心情就不用提了,復雜的足夠燉出一鍋八寶粥來,可還是要“帶病”署理公務。
如果擱在當年,這會他一定會跟眾人唱一下反調,攻訐李建成的戰略之保守,可現在嗎,經歷了那么多的風雨,李破都從一個無名小卒混成了一地諸侯了,身帶光環的李世民就更不用說。
城府日漸深沉的他,只是冷眼瞧著潼關方向,一面暗嘆著太子運氣不錯,一邊等待著戰事的結果傳來。
王世充大敗而逃的消息傳回長安時,朝中不說一片歡騰吧,其實也差不了多少,大家都狠狠松了一口氣,其中也包括李世民。
不管長安城中的人們有多少恩怨,其實他們都在一條船上,要是讓王世充沖進關西,長安就是另一個洛陽,嗯,東西兩京都變成了匪巢,那景象……實在很是可怕啊。
脾氣日漸暴躁的皇帝李淵在之后幾次朝會上都是面帶笑容,好像又重新成為了那個廣有賢名的唐公。
讓李世民恨的牙癢癢的李元吉也得了便宜,趁著前方大勝之機,在老子面前痛哭流涕的懺悔過錯,并取得了李淵的原諒,重回齊王府不說,還晉為親衛大都督,兼掌長安令。